新一代末敏子弹引战配合系统分析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CT | 第3-6页 |
| 1 绪论 | 第6-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6-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7-8页 |
| 2 末敏子弹引战配合系统分析 | 第8-15页 |
| ·引战配合效率计算 | 第8页 |
| ·弹目运动学关系 | 第8-9页 |
| ·占空比计算 | 第9-10页 |
| ·目标结构特性 | 第10页 |
| ·命中毁伤概率计算 | 第10-11页 |
| ·毁伤概率的解析法计算 | 第11-15页 |
| ·交会条件和扫描参数对引战配合的影响分析 | 第11-13页 |
| ·目标运动对引战配合的影响 | 第13-15页 |
| 3 超前角设计和子弹倾角的计算 | 第15-25页 |
| ·超前角的设计公式 | 第15-17页 |
| ·子弹倾角 | 第17-19页 |
| ·计算分析 | 第17-18页 |
| ·子弹倾角的解析表达式 | 第18-19页 |
| ·对二次起爆方案的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·响应时间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目标捕获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·超前角与毁伤概率的关系 | 第23-25页 |
| 4 目标识别 | 第25-42页 |
| ·信号的获取 | 第25-29页 |
| ·天线温度变化量的计算 | 第25-27页 |
| ·信号的仿真 | 第27-28页 |
| ·信号的预处理 | 第28-29页 |
| ·特征提取 | 第29-33页 |
| ·仿真信号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特征提取 | 第30-32页 |
| ·目标波形时域特征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| ·目标识别 | 第33-42页 |
| ·模糊识别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·遗传算法与模糊识别方法的融合 | 第37-40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5 毁伤概率的计算 | 第42-52页 |
| ·蒙特卡洛法的数学基础 | 第42-46页 |
| ·末敏子弹稳态扫描段的工作原理 | 第46页 |
| ·末敏子弹攻击坦克目标的蒙特卡洛模型 | 第46-51页 |
| ·末敏子弹和目标运动的仿真数学模型 | 第46-48页 |
| ·攻击过程模拟 | 第48-51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6 引战配合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| 第52-58页 |
| ·制定因素水平表 | 第52-53页 |
| ·内设计 | 第53页 |
| ·误差因素水平表 | 第53页 |
| ·外设计 | 第53页 |
| ·SN比计算 | 第53页 |
| ·内表的统计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选择最佳设计条件,做出参数设计结论 | 第54-58页 |
| 7 引战配合系统分析软件 | 第58-66页 |
| ·引战配合分析软件的使用 | 第58-60页 |
| ·动画演示程序的开发 | 第60-66页 |
| 结束语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