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序论 | 第1-19页 |
§1.1 本文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§1.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§1.2.1 选题的目的 | 第12页 |
§1.2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§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| 第13-17页 |
§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 | 第13-15页 |
§1.3.2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| 第15-17页 |
§1.3.2.1 “经济人“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| 第15页 |
§1.3.2.2 “社会人“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| 第15-17页 |
§1.4 本文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及内容 | 第17-18页 |
§1.4.1 本文研究的思路 | 第17页 |
§1.4.2 本文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§1.4.3 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8页 |
§1.5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村干部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| 第19-32页 |
§2.1 村干部工作现状的调查 | 第19-22页 |
§2.2 村干部工资收入调查 | 第22-28页 |
§2.2.1 村干部合法收入现状 | 第23-25页 |
§2.2.2 村干部对收入水平的期望 | 第25-26页 |
§2.2.3 村民对村干部收入的定位标准及村干部态度 | 第26-27页 |
§2.2.4 村干部工资收入的合理定位 | 第27-28页 |
§2.3 村干部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§2.4 村干部存在问题原因的探析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村干部应具备的能力 | 第32-37页 |
§3.1 应具备多谋善断的魄力 | 第32页 |
§3.2 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| 第32-34页 |
§3.3 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| 第34页 |
§3.4 应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| 第34页 |
§3.5 应具备自我控制能力 | 第34-35页 |
§3.6 应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 | 第35页 |
§3.7 应具备学习的能力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村干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7-40页 |
§4.1 村干部业绩评估体系的内容及计分标准 | 第37页 |
§4.2 村干部业绩评估体系的评分细则 | 第37-38页 |
§4.3 评估结果标准化分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建立 | 第40-47页 |
§5.1 激励的涵义 | 第40页 |
§5.2 激励机制制度 | 第40-42页 |
§5.3 村干部需要激励的原因的剖析 | 第42-43页 |
§5.3.1 畏难心理 | 第42页 |
§5.3.2 落伍心理 | 第42页 |
§5.3.3 畏惧心理 | 第42页 |
§5.3.4 吃亏心理 | 第42页 |
§5.3.5 消极心理 | 第42-43页 |
§5.4 村干部进行激励的措施 | 第43-46页 |
§5.4.1 政治上多引导,强化奉献精神 | 第43页 |
§5.4.2 选配上严把关,确保干部素质 | 第43-44页 |
§5.4.3 工作上勤帮扶,激发成功意识 | 第44-45页 |
§5.4.4 生活上送温暖,解决后顾之忧 | 第45页 |
§5.4.5 社会上求尊重,创造良好氛围 | 第45-46页 |
§5.5 村干部激励中应注意问题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村干部制约机制的设立 | 第47-50页 |
§6.1 村干部制约机制探析 | 第47-49页 |
§6.1.1 建立理财小组 | 第47-48页 |
§6.1.2 实行村财乡管的制约机制 | 第48-49页 |
§6.1.3 实行定额招待费 | 第49页 |
§6.2 村干部制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9-5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0-53页 |
§7.1 公正客观的测评业绩 | 第50页 |
§7.2 处理好激励与制约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§7.3 给村干部予恰当的授权 | 第51页 |
§7.4 适当延长村干部的任职期限 | 第51页 |
§7.5 建立村干部公职化管理 | 第51-52页 |
§7.6 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