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独立担保概述 | 第1-15页 |
第一节 独立担保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独立担保的基本结构 | 第11-13页 |
一、 直接独立担保的基本结构 | 第11-12页 |
二、 间接独立担保的基本结构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独立担保产生背景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论独立担保的独立性 | 第15-29页 |
第一节 独立担保之独立性的涵义 | 第15-21页 |
一、 “独立性”之传统内涵 | 第15-16页 |
二、 “独立性”于独立担保中之涵义 | 第16-21页 |
(一) 独立担保之独立性的历史视角 | 第16-18页 |
(二) 套用信用证之独立性的误区 | 第18-20页 |
(三) 备用信用证与独立担保之“异质同构”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独立担保之独立性与无因性的区别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效率性--独立担保之独立性对交易便捷的追求 | 第22-25页 |
一、 效率价值概说 | 第22页 |
二、 传统保证之弊端 | 第22-23页 |
三、 担保之独立性对交易便捷的谋求 | 第23-25页 |
第四节 独立性在独立担保制度中的具体表现 | 第25-28页 |
一、 担保人放弃行使主债务人的抗辩权 | 第25-27页 |
二、 担保人不得以担保申请人对受益人的债权主张抵销 | 第27页 |
三、 独立担保人不享有类似于保证人对得撤销之主债务的拒绝清偿权 | 第27-28页 |
四、 独立担保的担保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 | 第28页 |
第五节 小 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论独立担保之从属性 | 第29-49页 |
第一节 传统观点对独立担保之从属性的认识 | 第29-34页 |
一、 多数学者认为独立担保欠缺从属性 | 第29-30页 |
二、 少数学者认为独立担保具有从属性 | 第30-34页 |
第二节 从属性的涵义及其与有因性的区别 | 第34-37页 |
一、 从属性的涵义 | 第34-35页 |
二、 从属性与有因性 | 第35-36页 |
三、 独立担保中主合同关系与基础交易关系的辨别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安全性--独立担保之从属性对安全价值的保障 | 第37-41页 |
一、 安全价值概说 | 第37-38页 |
二、 片面强调担保之独立性的弊端 | 第38-39页 |
三、 独立性弊端的克服--独立担保之从属性对安全价值的保障 | 第39-41页 |
第四节 从属性在独立担保中的具体表现 | 第41-48页 |
一、 从属性是实行欺诈“例外”制度的法理依据 | 第41-42页 |
二、 从属性在独立担保合同成立中的体现 | 第42-43页 |
三、 合同的部分履行对担保金额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四、 合同的修改对独立担保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五、 主合同债权的转让对独立担保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六、 独立担保的转让与从属性 | 第46-48页 |
第五节 小 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不公平索款与独立性之例外 | 第49-59页 |
第一节 不公平索款的涵义 | 第49-52页 |
一、 欺诈 | 第49-51页 |
二、 权利滥用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不公平索款的具体类型 | 第52-55页 |
第三节 不公平索款不属于独立担保的独立性之例外 | 第55-59页 |
第五章 独立担保立法问题研究 | 第59-68页 |
第一节 独立担保在内国适用问题 | 第59-62页 |
一、 调整独立担保的国际公约、惯例与法律 | 第59页 |
二、 我国对独立担保的态度 | 第59-61页 |
三、 私见--独立担保的适用不应区分内外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对独立担保之独立性的界定与从属性的承认问题 | 第62-63页 |
第三节 对独立担保与委托关系的规定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不应赋予担保人以止付权或止付义务 | 第64-66页 |
第五节 小 结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后记 | 第72-73页 |
论文独创性声明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