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9页 |
1. 文献综述与立题思想 | 第9-30页 |
·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9页 |
·玉米纹枯病的症状及分级标准 | 第9-10页 |
·症状 | 第9-10页 |
·分级标准 | 第10页 |
·纹枯病病原 | 第10-12页 |
·玉米纹枯病的接种方法和抗性评价 | 第12-14页 |
·接种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抗病性评价 | 第13-14页 |
·抗性机制 | 第14-16页 |
·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| 第16-19页 |
·侵染循环 | 第16页 |
·玉米的生育阶段与感病程度的关系 | 第16页 |
·流行条件 | 第16-18页 |
·防治措施 | 第18-19页 |
·抗病遗传研究 | 第19-28页 |
·传统数量遗传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分子遗传研究 | 第20-28页 |
·立题思想 | 第28-30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7页 |
·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 | 第30-31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0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30-31页 |
·盆载人工接种鉴定 | 第31页 |
·病情调查 | 第31页 |
·抗病性评价 | 第31页 |
·玉米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| 第31-37页 |
·供试才料 | 第31页 |
·田间试验 | 第31-32页 |
·F_(2:3)群体的抗病性鉴定 | 第32-33页 |
·F_2单株D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33页 |
·SSR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61页 |
·玉米纹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 | 第37-40页 |
·田间自交系抗病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| 第37-38页 |
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R_(16)和R_(09)的抗病性比较 | 第38-40页 |
·玉米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| 第40-61页 |
·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40-50页 |
·玉米抗纹枯病QTL分析 | 第50-61页 |
4. 讨论 | 第61-71页 |
·抗玉米纹枯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| 第61页 |
·抗病QTL的表达 | 第61-63页 |
·QTL的数目及遗传效应 | 第61-62页 |
·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检测到QTL的一致性 | 第62页 |
·抗病QTL的表达与株高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·关于所检测到的QTL的总贡献率 | 第63页 |
·不同环境、不同遗传背景对QTL定位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饱和图谱构建和抗玉米纹枯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65-66页 |
·饱和图谱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·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| 第66页 |
·玉米抗纹枯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(MAS) | 第66-68页 |
·玉米纹枯病的抗性遗传变异规律 | 第68-69页 |
·玉米抗纹枯病生物工程育种展望 | 第69-71页 |
·抗纹枯病细胞工程育种 | 第69页 |
·抗纹枯病转基因育种 | 第69-71页 |
5. 结语 | 第71-72页 |
6. 参考文献 | 第72-82页 |
7. 致谢 | 第82-83页 |
8. 附图 | 第83-90页 |
附图1 F_(2:3)群体感纹枯病情况及亲本R_(15)、478株高对比 | 第83-84页 |
附图2 利用F_(2:3)群体检测出的纹枯病抗性QT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4-85页 |
附图3 利用单标记法检测出的纹枯病抗性QT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5-86页 |
附图4 利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出的纹枯病抗性Q'F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6-87页 |
附图5 利用F_(2:3)群体检测出的控制株高QT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7-88页 |
附图6 利用F_(2:3)群体检测出的控制穗位高QT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8-89页 |
附图7 利用F_(2:3)群体检测出的控制病斑高QTL所在染色体上的LOD曲线图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