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监测及治理机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9页
英文摘要第9-11页
前言第11页
第一篇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监测及治理机制研究文献综述第11-18页
 一、 生态恢复及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1.1 生态恢复的概念第11-12页
  1.2 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第12页
 二、 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第12-14页
  2.1 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第12-13页
  2.2 干扰与演替——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第13页
  2.3 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第13-14页
 三、 全球及中国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第14页
  3.1 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第14页
  3.2 中国生态系统退化状况第14页
 四、 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——生态恢复第14-15页
 五、 生态恢复理论的形成及发展第15-17页
  5.1 国际生态恢复的形成第15-16页
  5.2 中国的生态恢复的发展第16页
  5.3 国内外的生态恢复实践第16-17页
  5.4 未来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方向第17页
 六、 小结第17-18页
第二篇 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监测研究第18-50页
 第一章 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监测研究第19-33页
  一、 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第19-21页
   1.1 地理位置第19页
   1.2 地质、地貌第19页
   1.3 气象与水文第19-20页
    1.3.1 气候第19页
    1.3.2 温度第19页
    1.3.3 降雨第19页
    1.3.4 光照第19-20页
    1.3.5 水文第20页
   1.4 社会经济状况第20页
    1.4.1 行政区划第20页
    1.4.2 人口及劳动力第20页
    1.4.3 经济状况第20页
    1.4.4 工农业结构情况第20页
   1.5 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1.5.1 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1.5.2 水土流失现状第21页
  二、 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1-22页
   2.1 外业调查的方法与内容第21页
   2.2 内业处理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2.2.1 群落中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分析第21页
    2.2.2 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测度第21-22页
  三、 结果与分析第22-32页
   3.1 生态修复过程与植物群落分布特点第22-23页
   3.2 各调查点的不同群落中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第23-30页
   3.3 各调查点的物种多样性测度第30-32页
  四、 结论第32-33页
 第二章 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分析第33-50页
  一、 研究区自然条件第33-34页
   1.1 概况第33页
   1.2 地形地貌第33页
   1.3 水文气象第33页
   1.4 植被第33-34页
   1.5 土壤第34页
  二、 社会经济概况第34-37页
   2.1 行政区划第34页
   2.2 人口和劳动力第34页
   2.3 经济状况第34页
   2.4 土地利用简况第34-35页
    2.4.1 土地利用现状第34页
    2.4.2 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及利用程度第34-35页
    2.4.3 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5页
   2.5 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及目标第35页
   2.6 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第35-36页
   2.7 土地利用分区第36-37页
    2.7.1 林地区第36页
    2.7.2 园地区第36页
    2.7.3 农业用地区第36-37页
    2.7.4 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区第37页
  三、 水土流失与防治现状第37-38页
   3.1 水土流失现状第37-38页
   3.2 研究区内水土流失类型第38页
  四、 研究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第38-42页
   4.1 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方法流程第38-39页
    4.1.1 方法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 4.1.1.1 设计原则第38页
     4.1.1.2 实现方法第38-39页
   4.2 遥感图像及相关资料的准备第39-40页
    4.2.1 遥感图像第39页
    4.2.2 土地利用图第39页
    4.2.3 研究区行政界线图第39页
    4.2.4 九十年代中期土壤侵蚀图第39页
    4.2.5 地形图第39页
    4.2.6 其它资料第39-40页
    4.2.7 野外作业第40页
   4.3 土壤侵蚀动态更新内容与表示第40-41页
    4.3.1 土壤侵蚀动态内容第40页
    4.3.2 土壤侵蚀动态表示方法第40-41页
   4.4 土壤侵蚀动态图的编制第41-42页
    4.4.1 土壤侵蚀动态分析的数据准备第41页
    4.4.2 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图像判读第41-42页
    4.4.3 土壤侵蚀矢量图生成第42页
  五、 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调查结果第42-48页
   5.1 USLE中各因子值的确定及因子图的生成第42-46页
    5.1.1 K值第42-43页
    5.1.2 R值第43-44页
    5.1.3 LS因子值第44页
    5.1.4 C值第44-46页
    5.1.5 P值第46页
   5.2 土壤侵蚀分布图第46-48页
  六、 研究区土壤侵蚀特征和动态分析第48-50页
   6.1 土壤流失量预测结果讨论第48页
   6.2 土地利用方式与流失等级第48-49页
   6.3 土壤侵蚀等级与产沙量第49页
   6.4 土壤侵蚀动态分析第49-50页
第三篇 重庆市璧山县生态修复机制研究第50-57页
 一、 璧山县生态背景第50-52页
  1.1 全县自然地理概况第50-51页
   1.1.1 地理位置第50页
   1.1.2 气候第50页
   1.1.3 土壤、植被第50-51页
  1.2 社会经济概况第51页
  1.3 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1-52页
   1.3.1 森林覆盖率低、绿化难度大第51页
   1.3.2 水土流失严重,坡耕地综合治理任务艰巨第51页
   1.3.3 自然灾害频繁第51页
   1.3.4 城市绿化覆盖率低,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第51页
   1.3.5 环境污染严重第51-52页
 二、 璧山县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52-53页
 三、璧山县生态修复机制探讨第53-56页
  3.1 璧山县景观生态修复第53-54页
   3.1.1 封育治理第53页
   3.1.2 退耕还林还草与荒山绿化第53页
   3.1.3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第53页
   3.1.4 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第53-54页
   3.1.5 积极开展“以气代柴”等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措施第54页
   3.1.6 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第54页
   3.1.7 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第54页
  3.2 璧山县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第54-56页
   3.2.1 加强领导,明确责任第54-55页
   3.2.2 制定规范性文件,完善有关制度第55页
   3.2.3 广泛深入宣传,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认识第55页
   3.2.4 依法监督,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第55-56页
   3.2.5 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和投入体系第56页
   3.2.6 技术联姻,开展科研观测第56页
 四、结论第56-57页
第四篇 结论第57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十八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
下一篇:幂子群与群的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