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外文摘要 | 第3-12页 |
第1章 互联网隐私权的学理基础-民法隐私权理论 | 第12-22页 |
·隐私权的定义 | 第12-15页 |
·英美法学者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·大陆法系学者的观点 | 第13页 |
·国内学界对隐私权定义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·对隐私权定义的新探讨 | 第14-15页 |
·隐私权的构成 | 第15-18页 |
·隐私权的主体 | 第15-16页 |
·隐私权的内容 | 第16-18页 |
·隐私权的客体 | 第18页 |
·世界各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例 | 第18-20页 |
·英美法国家的立法例 | 第18-19页 |
·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 | 第19页 |
·小结 | 第19-20页 |
·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互联网隐私权保护的界定 | 第22-33页 |
·探讨互联网隐私权问题的环境-互联网 | 第22-23页 |
·互联网隐私权保护存在的新问题 | 第23-25页 |
·互联网会成为一种侵犯隐私权的工具 | 第23-24页 |
·互联网作为一个侵犯隐私权的领域而存在 | 第24-25页 |
·激发刺探他人隐私和弱化隐私保护意识 | 第25页 |
·民法自力救济理论的新发展-互联网隐私权的技术保护 | 第25-28页 |
·互联网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| 第28-31页 |
·现有立法模式的欠缺 | 第28-30页 |
·对完善隐私权立法的思考 | 第30-31页 |
·互联网隐私权保护的方法论思考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互联网隐私权保护具体问题的廓清 | 第33-43页 |
·互联网用户之间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| 第33-35页 |
·直接侵权形式 | 第33-34页 |
·间接侵权形式 | 第34-35页 |
·互联网用户和网络服务商之间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| 第35-39页 |
·直接寻求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| 第36页 |
·间接寻求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| 第36-39页 |
·互联网用户和政府组织之间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| 第39-40页 |
·特定环境中隐私权权利的灭失 | 第40-43页 |
·与雇主、雇员有关的网络隐私权问题 | 第40-42页 |
·公众环境中的隐私权问题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独创性声明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