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一 前言 | 第8-18页 |
| 1 研究历史 | 第8-10页 |
| ·我国古代有关杜仲的历史记载 | 第8-9页 |
| ·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| 2 有效成分 | 第10-14页 |
| ·杜仲胶 | 第10-11页 |
| ·其他药用成分 | 第11-14页 |
| ·绿原酸 | 第11-12页 |
| ·松脂素二糖甙 | 第12页 |
| ·桃叶珊瑚甙 | 第12-13页 |
| ·氨基酸 | 第13页 |
| ·多糖 | 第13页 |
| ·其他 | 第13-14页 |
| 3 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| ·杜仲的人工栽培 | 第14页 |
| ·植物形态学的研究 | 第14页 |
| ·组织培养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基因工程技术 | 第15-16页 |
|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16-17页 |
| ·物种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| 第16页 |
| ·杜仲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建立 | 第16页 |
| ·基础理论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二 杜仲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 | 第18-24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材料 | 第1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杜仲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18页 |
| 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殖效应 | 第18页 |
| ·其他因子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殖效应 | 第18页 |
| 2 结果与讨论 | 第18-24页 |
| 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杜仲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 | 第18-21页 |
| ·单因子的诱导效应 | 第19-20页 |
| ·组合因子的诱导效应 | 第20-21页 |
| 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| 第21-22页 |
| ·不同碳源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| 第22-23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| 第23页 |
| ·不同浓度水解乳蛋白(LH)对杜仲愈伤组织的增值效应 | 第23-24页 |
| 三 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周期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| 第24-30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周期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·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0页 |
| ·杜仲愈伤组织的生长周期 | 第25-26页 |
| ·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周期中生理生化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变化 | 第28-30页 |
| 四 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周期中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含量的变化 | 第30-34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0页 |
| ·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杜仲胶的含量测定 | 第30页 |
| ·桃叶珊瑚甙的含量测定 | 第30-31页 |
| 2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4页 |
| ·杜仲胶的含量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·桃叶珊瑚甙的含量变化 | 第32-34页 |
| 五 结论 | 第34-36页 |
| 1 杜仲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值效应 | 第34页 |
| 2 杜仲愈伤组织的生长周期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| 第34页 |
| 3 杜仲愈伤组织中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含量的变化 | 第34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41页 |
| 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