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-16页 |
(一) 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概况 | 第9-10页 |
1 、 确立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| 第9-10页 |
2 、 建立了物权法律制度 | 第10页 |
3 、 完善了合同法律制度 | 第10页 |
4 、 确立了国家适度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制度 | 第10页 |
5 、 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| 第10页 |
(二)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3页 |
(三) 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 | 第13-16页 |
1 、 进一步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 | 第13-14页 |
2 、 进一步贯彻国民待遇原则 | 第14页 |
3 、 进一步实现公平竞争精神 | 第14页 |
4 、 进一步增强法律的透明度 | 第14-15页 |
5 、 进一步贯彻法制统一原则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市场经济法律规制的认知模式--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 | 第16-27页 |
(一)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干预范围的界定 | 第16-21页 |
1 、 市场缺陷的动态性及多类性 | 第17-18页 |
2 、 干预范围界定的复杂性及理论回应 | 第18-21页 |
(二)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之价值分析 | 第21-25页 |
1 、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内含均衡干预、有效干预理念 | 第22页 |
2 、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内含被干预者对干预者进行干预的理念 | 第22-23页 |
3 、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内含经济民主理念 | 第23-24页 |
4 、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内含经济法权威理念 | 第24-25页 |
(三) 需要干预不会必然导致过度干预 | 第25-27页 |
三、 经济法学的反思与重构 | 第27-40页 |
(一) 反思:从三大误区透视经济法学之不足 | 第27-30页 |
(二) 出路:探索经济法法哲学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(三) 重构:以基本范畴体系为起点 | 第31-35页 |
(四) 定位:经济法的本质与功能 | 第35-40页 |
1 、 现代经济法产生、形成的条件。 | 第35页 |
2 、 经济法的本质。 | 第35-37页 |
3 、 经济法的功能。 | 第37-40页 |
四、 宏观调控权的解析与宏观调控法的构建 | 第40-55页 |
(一) 宏观调控权的解析 | 第40-49页 |
1 、 宏观调控的合法性 | 第40-43页 |
2 、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| 第43-46页 |
3 、 宏观调控权的行使 | 第46-49页 |
(二) 宏观调控法的构建 | 第49-55页 |
1 、 宏观调控法的定位 | 第50-52页 |
2 、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体系框架。 | 第52-55页 |
五、 市场规制的界定与市场规制法的构建 | 第55-76页 |
(一) 市场规制的界定 | 第55-56页 |
(二) 关于市场规制法 | 第56-62页 |
1 、 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| 第56-58页 |
2 、 市场规制法的地位 | 第58-62页 |
(三)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 | 第62-66页 |
1 、 市场准入法 | 第63页 |
2 、 价格法 | 第63-64页 |
3 、 采购法 | 第64-65页 |
4 、 合同监管法 | 第65-66页 |
(四) 市场规制法的制度要素 | 第66-76页 |
1 、 规制对象 | 第66-69页 |
2 、 规制主体 | 第69-70页 |
3 、 规制手段 | 第70-73页 |
4 、 规制责任 | 第73-76页 |
六、 政府经济功能及应发挥作用的启示 | 第76-82页 |
(一) 政府作用的概念及分析 | 第76-77页 |
1 、 对政府的经济功能必须作严格的定义和限制 | 第76页 |
2 、 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| 第76页 |
3 、 政府当然有干预的责任 | 第76-77页 |
4 、 法制是政府作用的基础 | 第77页 |
(二)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性质 | 第77-78页 |
(三)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| 第78-82页 |
七、 司法改革的必然性与司法改革的走向 | 第82-90页 |
(一) 司法成为热点的必然性 | 第82-85页 |
(二) 司法改革的目标--司法公正 | 第85-86页 |
(三) 司法改革的走向 | 第86-90页 |
注释及参考书目 | 第90-96页 |
后记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