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缩略词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Ⅰ 文献综述 | 第11-31页 |
1 水稻转基因体系概述 | 第11-22页 |
·水稻良好受体系统的建立 | 第11页 |
·用于水稻遗传转化的基因元件与转化载体 | 第11-15页 |
·常用的水稻遗传转化方法 | 第15-18页 |
·转基因水稻植株的鉴定 | 第18页 |
·水稻转基因的遗传和变异 | 第18-19页 |
·转基因水稻中的基因沉默现象及其对策 | 第19-20页 |
·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2 水稻转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| 第22-29页 |
·抗除草剂育种 | 第22-23页 |
·抗病害育种 | 第23页 |
·抗虫害育种 | 第23-25页 |
·抗逆境育种 | 第25-29页 |
·甜菜碱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 | 第25-26页 |
·甜菜碱的合成途径 | 第26-27页 |
·甜菜碱合成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甜菜碱合成酶的基因工程 | 第28-29页 |
·品质育种 | 第29页 |
·在创造新的不育系和提高水稻产量潜力方面的应用 | 第29页 |
3 水稻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29-30页 |
4 论文立题思想 | 第30-31页 |
Ⅱ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40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受体材料 | 第31页 |
·供体质粒 | 第31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31-32页 |
2 重要仪器设备 | 第32页 |
3 重要试剂与溶液 | 第32-33页 |
·重要试剂 | 第32页 |
·重要溶液 | 第32-33页 |
4 培养基配制 | 第33-34页 |
·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3-34页 |
·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4页 |
5 实验方法 | 第34-40页 |
·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34页 |
·愈伤组织的转化 | 第34-36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| 第36-38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田间鉴定 | 第38-39页 |
·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遗传分析 | 第39-40页 |
Ⅲ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7页 |
1 受体材料的准备 | 第40-45页 |
·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40-42页 |
·低温预处理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不同外植体、不同材料来源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| 第43-45页 |
2 抗性植株的获得 | 第45-50页 |
·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抗性植株 | 第45-49页 |
·基因枪介导法获得抗性植株 | 第49-50页 |
3 转基因水稻的耐盐性鉴定 | 第50-51页 |
·室内耐盐性初步鉴定 | 第50页 |
·田间耐盐性鉴定 | 第50-51页 |
4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51-54页 |
·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 | 第51-53页 |
·转基因水稻植株的Southern blotting检测 | 第53-54页 |
5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遗传分析和田间鉴定 | 第54-57页 |
·转基因植株T_0代自交种的潮霉素、G418抗性实验及遗传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转基因植株T_0代自交种的耐盐性发芽鉴定 | 第55-56页 |
·转基因植株T_1代的分子检测结果 | 第56-57页 |
Ⅳ 讨论 | 第57-64页 |
1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完善 | 第57-60页 |
·受体系统的完善 | 第57-58页 |
·转化系统的完善 | 第58-60页 |
2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 | 第60-61页 |
3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的遗传 | 第61页 |
4 水稻转基因技术同传统育种手段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5 植物甜菜碱合成酶基因工程研究的意义、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植物甜菜碱合成酶基因工程研究的意义 | 第62页 |
·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62-64页 |
Ⅴ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Ⅵ 附录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