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8-11页 |
1 名城保护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2 指导研究之理论基础 | 第16-29页 |
2.1 绿洲地域系统 | 第16-18页 |
2.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4 城市生态系统 | 第21-23页 |
2.5 风水学说 | 第23-25页 |
2.6 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相关指导思想 | 第25-27页 |
2.7 旅游地开发理论 | 第27-29页 |
3 名城张掖城址特征与区位环境 | 第29-33页 |
3.1 两山一川,弱水中流,瀚海戈壁,城居绿洲 | 第29-32页 |
3.2 区位环境分析 | 第32-33页 |
4 张掖名城基本内涵与文脉探究 | 第33-49页 |
4.1 “不望祁连山顶雪,错将张掖认江南” | 第33-37页 |
4.2 夷夏合同地,塞外人文薮 | 第37-40页 |
4.3 闲适之民风,清雅之人情 | 第40-43页 |
4.4 佛为宗之宗教文化与建筑景观 | 第43-46页 |
4.5 残城断垣,大漠古韵 | 第46-49页 |
5 名城张掖文物、景点与历史文化特色评价 | 第49-55页 |
5.1 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构成要素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2 古城张掖特色及文物、景点价值评价 | 第50-55页 |
5.2.1 评价基本原则与评价因子之确定 | 第50-53页 |
5.2.2 古城特色及文物、景点评价 | 第53-55页 |
6 旅游业与名城张掖的保护开发 | 第55-79页 |
6.1 发展旅游业与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关系 | 第55-57页 |
6.2 张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| 第57-64页 |
6.2.1 名城张掖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| 第57-60页 |
6.2.2 名城张掖旅游资源的特点 | 第60-62页 |
6.2.3 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 | 第62-64页 |
6.3 名城张掖旅游开发策略 | 第64-79页 |
6.3.1 旅游地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——阳光、文化、民族的“塞外江南” | 第65-71页 |
6.3.2 以市场为导向,构造名城张掖旅游业的发展 | 第71-77页 |
6.3.3 名城张掖与周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合作开发 | 第77-79页 |
7 张掖与其他绿洲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之比较研究 | 第79-90页 |
7.1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意义 | 第79-80页 |
7.2 西北4座绿洲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| 第80-81页 |
7.3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| 第81-83页 |
7.3.1 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81-82页 |
7.3.2 指标体系框架 | 第82-83页 |
7.4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评价方法 | 第83-85页 |
7.4.1 定量分析的方法 | 第83-85页 |
7.4.2 定量分析的软件 | 第85页 |
7.5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85-90页 |
7.5.1 具体计算过程 | 第85-87页 |
7.5.2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87-90页 |
8 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 | 第90-112页 |
8.1 从决策、管理部门到普通市民,共同树立名城张掖保护思想 | 第90-96页 |
8.2 遏制绿洲生态环境恶化,保护名城张掖的生存基底 | 第96-99页 |
8.2.1 张掖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 | 第96-99页 |
8.2.2 绿洲生境保护与名城张掖的生存发展 | 第99页 |
8.3 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风情,制止“建设性”破坏,注重城市开发的历史延续性,做到新旧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 | 第99-109页 |
8.3.1 名城张掖城市水体景观的保护与古城水文化的构筑 | 第100-103页 |
8.3.2 城市建设的商品化与张掖名城文态空间的保护与延续 | 第103-109页 |
8.4 调整产业结构,开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,促进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发展 | 第109-110页 |
8.5 拓宽融资渠道,实施积极的名城保护投资策略 | 第110-112页 |
结语 | 第112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20-123页 |
后记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