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--泥沙动力学、河流动力学论文--河道演变论文

长江口平面二维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

中文摘要第1-4页
英文摘要第4-5页
目录第5-7页
图目录第7-9页
表目录第9-10页
符号索引第10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35页
 1.1 研究意义第12页
 1.2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-24页
  1.2.1 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-17页
  1.2.2 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7-24页
   1.2.2.1 国内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概述第17-20页
   1.2.2.2 长江口泥沙研究概述第20-23页
   1.2.2.3 长江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概述第23-24页
 1.3 存在的问题第24-26页
 1.4 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6页
 参考文献第26-35页
第二章 长江口水文泥沙条件概述第35-50页
 2.1 长江口的基本情况第35-40页
 2.2 长江口泥沙组成的非均匀性第40-43页
 2.3 长江口悬沙分布特征第43-46页
 2.4 长江口悬沙输移机制第46-47页
 参考文献第47-50页
第三章 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的构造第50-69页
 3.1 直角坐标系中基本控制方程第50-58页
 3.2 曲线网格的生成第58-61页
 3.3 曲线网格中控制方程的形式第61-63页
 3.4 差分格式及求解第63-67页
 参考文献第67-69页
第四章 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在长江口的应用第69-93页
 4.1 模型的配置第69-71页
 4.2 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验证第71-74页
  4.2.1 水动力学验证第72页
  4.2.2 盐度的验证第72页
  4.2.3 悬沙含量和地形演变的验证第72-74页
 4.3 感潮河段水流挟沙力与含沙量关系的讨论第74-76页
 参考文献第76-93页
第五章 结语第93-95页
致谢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尿血管抑素测定及其临床应用
下一篇:妊高征患者血中AdM、Hcy、NO的水平及胎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