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多酚提取新工艺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序言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25页 |
1.1 茶叶中的化学组成 | 第7-11页 |
1.2 茶多酚的组成及结构 | 第11-12页 |
1.3 茶多酚的性质 | 第12-17页 |
1.3.1 颜色反应 | 第12-14页 |
1.3.2 降解反应 | 第14页 |
1.3.3 氧化性 | 第14-15页 |
1.3.4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 | 第15-17页 |
1.4 茶多酚的分离与制备 | 第17-20页 |
1.4.1 溶剂萃取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离子沉淀法 | 第18-19页 |
1.4.3 树脂法 | 第19-20页 |
1.5 茶多酚及儿茶素的测定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1.5.1 紫外吸收光谱法 | 第20页 |
1.5.2 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 | 第20-22页 |
1.5.3 纸色谱法 | 第22页 |
1.5.4 薄层色谱法 | 第22页 |
1.6 儿茶素的应用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茶多酚的浸提 | 第25-38页 |
2.1 前言 | 第25页 |
2.2 浸提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3 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26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6页 |
2.5.1 溶液用量对浸提率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5.2 温度对浸提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5.3 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5.4 浸提时间对浸提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5.5 茶多酚浸提条件的优化 | 第30-32页 |
2.5.6 重复性实验 | 第32-33页 |
2.5.7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 | 第33-36页 |
2.5.7.1 pH对茶多酚的氧化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5.7.2 溶剂对儿茶素氧化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5.7.3 时间对儿茶素氧化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茶多酚的分离纯化 | 第38-49页 |
3.1 前言 | 第38-39页 |
3.2 实验原理 | 第39-41页 |
3.3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1-42页 |
3.4 实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8页 |
3.5.1 浸提液用量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3.5.2 咖啡因的脱除 | 第44-45页 |
3.5.3 柱尺寸对色素分离的影 | 第45页 |
3.5.4 洗脱剂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.5 洗脱剂浓度对色素分离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5.6 洗脱剂流速对色素分离的影响 | 第47页 |
3.5.7 聚酰胺树脂对TP吸附、脱附稳定性实验 | 第47-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茶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| 第49-63页 |
4.1 前言 | 第49页 |
4.2 实验原理 | 第49-52页 |
4.3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52页 |
4.4 实验方法 | 第52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2页 |
4.5.1 固定相对分析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5.2 流动相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5.3 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5.4 进样量对分析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5.5 流动相酸度对分析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4.5.6 最佳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4.5.7 定性和定量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5.7.1 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60页 |
4.5.7.2 方法的线性关系 | 第60-62页 |
4.5.7.3 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6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