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§1.1 引言 | 第7页 |
§1.2 语音编码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状况 | 第7-9页 |
§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的基本原理 | 第10-28页 |
§2.1 概述 | 第10-15页 |
2.1.1 语音信号的相关性及线性预测编码 | 第10-11页 |
2.1.2 合成分析法A-B-S(Analysis-By-Synthesis) | 第11页 |
2.1.3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技术(CELP) | 第11-14页 |
2.1.4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| 第14-15页 |
§2.2 AMR语音编码算法 | 第15-27页 |
2.2.1 预处理 | 第16-17页 |
2.2.2 线性预测(LP)分析及其参数量化 | 第17-22页 |
2.2.3 开环基音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.4 冲激响应的计算(对所有模式) | 第23页 |
2.2.5 自适应码书目标矢量的计算(对所有模式) | 第23页 |
2.2.6 自适应码本搜索 | 第23-24页 |
2.2.7 代数码本搜索 | 第24-26页 |
2.2.8 内存更新 | 第26-27页 |
§2.3 AMR语音解码算法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语音编码器的实现 | 第28-45页 |
§3.1 整体方案 | 第28-29页 |
§3.2 DSP芯片TMS320C6203 | 第29-34页 |
3.2.1 CPU | 第29-30页 |
3.2.2 总线结构 | 第30页 |
3.2.3 巨大的片内存储空间 | 第30-31页 |
3.2.4 VLIW的体系结构 | 第31-32页 |
3.2.5 片内集成外设 | 第32-34页 |
§3.3 硬件设计 | 第34-42页 |
3.3.1 数据流向 | 第34-35页 |
3.3.2 DSP芯片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3.3.3 语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| 第36页 |
3.3.4 与协议处理器的接口 | 第36-37页 |
3.3.5 DSP的外围电路 | 第37-40页 |
3.3.6 基于调试的考虑 | 第40-42页 |
§3.4 软件编程 | 第42-44页 |
3.4.1 TMS320C62XX软件开发过程 | 第42-43页 |
3.4.2 本项目组的软件开发过程 | 第43-44页 |
§3.5 软硬件联调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回波抵消器的算法仿真 | 第45-55页 |
§4.1 引言 | 第45页 |
§4.2 回波抵消的基本原理 | 第45-49页 |
4.2.1 概述 | 第45-46页 |
4.2.2 回波抵消器的组成 | 第46-49页 |
§4.3 算法仿真及其结果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3.1 仿真方案 | 第49-50页 |
4.3.2 仿真结果的分析和比较 | 第50-53页 |
§4.4 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建议 | 第53-55页 |
结束语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