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1 前言 | 第6-15页 |
1.1 开花期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6-7页 |
1.2 玉米开花期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 | 第7-8页 |
1.3 玉米花期性状的QTL定位 | 第8-12页 |
1.3.1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| 第9页 |
1.3.2 玉米开花期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1.4 耐旱育种策略 | 第12-15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2.2 田间试验 | 第16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16页 |
2.2.2 性状记载 | 第16页 |
2.3 基因组DNA提取、纯化和检测 | 第16-17页 |
2.4 SSR标记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4.1 PCR扩增 | 第17页 |
2.4.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17-18页 |
2.4.3 银染程序 | 第18-19页 |
2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5.1 基因型记录 | 第19页 |
2.5.2 数据库的建立 | 第19页 |
2.5.3 SSR图谱的构建 | 第19页 |
2.5.4 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19页 |
2.5.5 ASI与产量,结穗率及散粉期,吐丝期的相关性研究 | 第19-2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50页 |
3.1 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20-30页 |
3.1.1 亲本多态性检验 | 第20-23页 |
3.1.2 群体基因型组成及标记位点的分离情况 | 第23-28页 |
3.1.3 SSR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28-30页 |
3.2 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30-48页 |
3.2.1 散粉期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.1 散粉期的表型变异 | 第30-31页 |
3.2.1.2 散粉期的QTL定位 | 第31-34页 |
3.2.2 吐丝期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2.2.1 吐丝期的表型变异 | 第34-36页 |
3.2.2.2 吐丝期的QTL定位 | 第36-39页 |
3.2.3 ASI 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2.3.1 ASI的表型变异 | 第39-40页 |
3.2.3.2 ASI的QTL定位 | 第40-43页 |
3.2.4 结穗率的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2.4.1 结穗率的表型变异 | 第43-44页 |
3.2.4.2 结穗率的QTL定位 | 第44-46页 |
3.2.5 籽粒产量的QTL定位及基因效应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.5.1 产量的表型变异 | 第46-47页 |
3.2.5.2 籽粒产量的QTL定位 | 第47-48页 |
3.3 ASI与散粉期、吐丝期、产量的相关性 | 第48-50页 |
3.3.1 ASI与散粉期、吐丝期相关性 | 第48-49页 |
3.3.2 ASI与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| 第49-50页 |
4 讨论 | 第50-55页 |
4.1 QTL的稳定性 | 第50-51页 |
4.2 花期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 | 第51-52页 |
4.3 ASI作为产量选择指标性状的可行性 | 第52页 |
4.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| 第52-53页 |
4.5 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53-55页 |
4.5.1 构建更加饱和的连锁图谱 | 第53-54页 |
4.5.2 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| 第54-55页 |
5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