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4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系统分析思想及其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研究方法、内容及思路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施工系统的工序主元 | 第14-27页 |
2.1 工序主物元及其特性 | 第14-15页 |
2.2 工序主元的实际意义 | 第15-16页 |
2.3 工序划分方法和原则 | 第16-18页 |
2.3.1 公路施工组织 | 第16-17页 |
2.3.2 工序划分方法和原则 | 第17-18页 |
2.4 工序时间背景隶属度及确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4.1 季节对施工进度计划影响的直观计入法 | 第18页 |
2.4.2 工序时间背景隶属度的确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5 工序主元的特征量 | 第19-20页 |
2.6 工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| 第20-22页 |
2.7 工序资源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8 工序主元目标特征量的实现和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9 结论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工序质量分析与控制 | 第27-37页 |
3.1 工序质量的控制 | 第27-28页 |
3.1.1 工序质量控制 | 第27页 |
3.1.2 工序质量波动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3.2 工序质量控制界限的确定准则 | 第28-30页 |
3.2.1 基本准则 | 第28-29页 |
3.2.2 基本准则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3.3 工序质量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3.1 MVA分析方法及模型建立 | 第31-34页 |
3.3.2 MVA对工序分析和控制的意义 | 第34页 |
3.3.3 应用实例 | 第34-36页 |
3.4 结论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公路工程决策分析 | 第37-49页 |
4.1 公路工程关键策略的物元模型 | 第37-40页 |
4.1.1 公路的路面选型 | 第38-40页 |
4.2 公路工程策略生成的物元模型 | 第40-46页 |
4.2.1 一般决策模型的结构 | 第40-41页 |
4.2.2 公路决策问题物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2.3 公路工程决策问题策略的生成 | 第42-43页 |
4.2.4 公路工程公司的经营策略 | 第43-46页 |
4.3 转换桥 | 第46-48页 |
4.3.1 转换桥的实际背景 | 第46-47页 |
4.3.2 对立系统的转换桥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4 结论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工程系统综合评价 | 第49-68页 |
5.1 项目施工效果的评价模型 | 第50-55页 |
5.1.1 提高施工效果决策系统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| 第50-51页 |
5.1.2 系统层次分析法计算 | 第51-55页 |
5.2 公路建设项目的物元决策综合评价 | 第55-61页 |
5.2.1 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6-58页 |
5.2.2 决策方案敏感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.3 公路最佳路线选择 | 第59-61页 |
5.3 公路工程的可拓综合评价 | 第61-68页 |
5.3.1 确定质量等级的物元集合 | 第61-63页 |
5.3.2 评定质量等级的物元模型 | 第63-64页 |
5.3.3 确定权重的方法 | 第64-65页 |
5.3.4 可拓综合评价的特色 | 第65页 |
5.3.5 公路隧道的围岩质量评价 | 第65-68页 |
第六章 路网规划评价 | 第68-87页 |
6.1 公路网布局方法 | 第68-72页 |
6.1.1 社会经济资料与公路交通现状分析 | 第69页 |
6.1.2 交通量发展预测 | 第69-71页 |
6.1.3 干线公路网合理布局论证 | 第71-72页 |
6.2 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| 第72-79页 |
6.2.1 评价指标的选定与计算 | 第72-74页 |
6.2.2 重庆市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| 第74-75页 |
6.2.3 重庆市干线公路网1997年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| 第75-79页 |
6.3 高速公路开发模式 | 第79-87页 |
6.3.1 高速公路的开发意义 | 第79-80页 |
6.3.2 高速公路吸引区域、吸引半径 | 第80-82页 |
6.3.3 吸引区域经济点的划分 | 第82-83页 |
6.3.4 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开发模式 | 第83-87页 |
结束语 | 第87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附录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