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写词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4页 |
1 前言 | 第14-27页 |
1.1 背景概况 | 第14-17页 |
1.1.1 甘薯的植物学与栽培 | 第14页 |
1.1.2 甘薯的用途 | 第14-16页 |
1.1.2.1 食用 | 第15页 |
1.1.2.2 药用 | 第15页 |
1.1.2.3 饲料 | 第15页 |
1.1.2.4 工业原料 | 第15-16页 |
1.1.3 甘薯的育种目标 | 第16-17页 |
1.2 甘薯遗传转化方法 | 第17-22页 |
1.2.1 农杆菌介导法 | 第17-21页 |
1.2.2 基因枪法 | 第21页 |
1.2.3 电激法 | 第21-22页 |
1.3 转基因植物的鉴定 | 第22-23页 |
1.3.1 报告基因检测 | 第22页 |
1.3.2 分子杂交检测 | 第22-23页 |
1.3.2.1 Southern杂交 | 第22-23页 |
1.3.2.2 Northern杂交 | 第23页 |
1.3.2.3 Western杂交 | 第23页 |
1.3.3 PCR检测 | 第23页 |
1.4 植物基因工程在甘薯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| 第23-27页 |
1.4.1 氨基酸和蛋白质营养组成的改良 | 第24-25页 |
1.4.1.1 甘薯的营养特征 | 第24页 |
1.4.1.2 氨基酸组成成分的改良及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| 第24-25页 |
1.4.2 抗病性 | 第25-26页 |
1.4.3 抗虫性 | 第26-27页 |
2 引言 | 第27-28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4页 |
3.1 材料 | 第28-31页 |
3.1.1 植物材料 | 第28页 |
3.1.2 工程菌菌株 | 第28页 |
3.1.3 试剂 | 第28页 |
3.1.4 培养基 | 第28-29页 |
3.1.4.1 植物培养基 | 第28-29页 |
3.1.4.2 细菌培养基 | 第29页 |
3.1.5 常用抗生素及其他试剂贮备液 | 第29页 |
3.1.6 蛋白质含量测定所用溶液 | 第29页 |
3.1.7 同工酶分析所用溶液 | 第29-31页 |
3.1.7.1 样品提取液 | 第29-30页 |
3.1.7.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贮备液及染液 | 第30页 |
3.1.7.3 酯酶同工酶分析贮备液及染液 | 第30-31页 |
3.1.8 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1-34页 |
3.2.1 甘薯离体培养系的建立 | 第31页 |
3.2.2 甘薯离体培养中不同的培养方法 | 第31页 |
3.2.3 不同转化条件对外植体分化及卡那霉素抗性(Kan~r)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.3.1 菌株及菌液的准备 | 第31-32页 |
3.2.3.2 甘薯较适宜的离体遗传转化程序 | 第32页 |
3.2.3.3 不同转化条件对外植体分化及Kan~r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4 抗性芽的获得 | 第32页 |
3.2.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及再生 | 第32页 |
3.2.6 蛋白质及同工酶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6.1 蛋白质提取 | 第32-33页 |
3.2.6.1.1 水溶性蛋白质提取 | 第33页 |
3.2.6.1.2 盐溶性蛋白质提取 | 第33页 |
3.2.6.1.3 醇溶性蛋白质提取 | 第33页 |
3.2.6.1.4 碱溶性蛋白质提取 | 第33页 |
3.2.6.2 蛋白质含量测定 | 第33页 |
3.2.6.3 同工酶分析 | 第33页 |
3.2.7 统计分析 | 第33-34页 |
4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59页 |
4.1 甘薯离体培养系的建立 | 第34页 |
4.2 甘薯离体培养中不同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| 第34-42页 |
4.2.1 不同培养方法对无菌苗生长的影响(短期) | 第34-36页 |
4.2.2 不同培养方法对无菌苗生长的影响(长期) | 第36-42页 |
4.3 不同转化条件对外植体分化及卡那霉素抗性(Kan~r)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42-47页 |
4.3.1 侵染时间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3.2 甘薯基因型对Kan~r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3.3 乙酰丁香酮对Kan~r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4.3.3.1 菌液培养中加入乙酰丁香酮 | 第44页 |
4.3.3.2 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乙酰丁香酮 | 第44-45页 |
4.3.4 共培养培养基pH对Kan~r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3.5 脯氨酸对Kan~r芽获得率的影响 | 第46页 |
4.3.6 关于外植体感染后的液体除菌 | 第46-47页 |
4.4 离体培养中转基因植株的背景性状及目标性状研究 | 第47-53页 |
4.4.1 背景性状——同工酶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.1.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4.1.2 酯酶同工酶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4.2 目标性状——蛋白质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4.2.1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4.4.2.2 离体培养中转基因植株水溶性蛋白质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4.2.2.1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0页 |
4.4.2.2.2 水溶性蛋白质谱带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4.2.3 醇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 田间栽培中转基因植株的背景性状及目标性状研究 | 第53-59页 |
4.5.1 背景性状——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及生长状况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5.1.1 田间栽培中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察及分析 | 第53页 |
4.5.1.2 田间栽培中转基因植株的生长状况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5.2 目标性状——蛋白质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5.2.1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6页 |
4.5.2.2 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5.2.3 醇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7页 |
4.5.2.4 碱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5.2.5 简单蛋白含量分析 | 第58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
图版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研究论文目录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