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、肥皂工业论文--油脂工业产品及副产品论文

微生物油脂的开发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1 前言第7-14页
 1.1 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第7-8页
 1.2 微生物油脂的生物合成机理第8-9页
 1.3 微生物油脂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第9-11页
 1.4 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1-14页
  1.4.1 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1.4.2 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1-14页
2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4-24页
 2.1 产脂菌种第14页
  2.1.1 酵母第14页
  2.1.2 被孢霉菌第14页
 2.2 培养基与试剂第14-15页
  2.2.1 麦芽汁培养基第14页
  2.2.2 酵母产脂培养基第14页
  2.2.3 被孢霉菌的种子摇瓶培养基第14页
  2.2.4 被孢霉菌的产脂发酵培养基第14页
  2.2.5 被孢霉菌斜面保藏培养基第14-15页
  2.2.6 苏丹Ⅲ染色液第15页
 2.3 实验方法第15-24页
  2.3.1 产脂酵母的培养第15页
  2.3.2 脂肪粒计数法第15页
  2.3.3 苏丹Ⅲ菌泥染色法第15页
  2.3.4 缺碳培养基检出法第15页
  2.3.5 定量分析法(乙醚索氏抽提法)第15-16页
  2.3.6 脂肪酸组成成分和比例的确定第16-17页
  2.3.7 2,2’—联吡啶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第17页
  2.3.8 紫外线诱变第17-18页
  2.3.9 激光诱变第18页
  2.3.10 产脂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第18-19页
  2.3.11 发酵液中残糖(还原糖)的测定第19-20页
  2.3.12 混合脂肪酸的制备第20-21页
  2.3.13 脲包法(也称尿素络合法)第21页
  2.3.14 脂肪酸碘价的测定第21-24页
3 结果与讨论第24-44页
 3.1 几种产脂微生物初筛方法的比较第24-29页
  3.1.1 脂肪粒计数法第24-28页
  3.1.2 碳饥饿检出法第28-29页
  3.1.3 苏丹Ⅲ菌泥染色法第29页
 3.2 被孢霉菌的诱变育种第29-33页
  3.2.1 2,2’—联吡啶药物对被孢霉菌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第29-30页
  3.2.2 诱变方法的确定第30-31页
  3.2.3 出发菌株的确定第31-32页
  3.2.4 突变株BH-56-16的诱变图谱第32-33页
  3.2.5 2,2’—联吡啶抗性与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关系第33页
 3.3 产脂微生物产脂条件的优化第33-38页
  3.3.1 最佳产脂温度的确定第34页
  3.3.2 最佳产脂PH的确定第34-35页
  3.3.3 最佳糖浓度、碳氮比、接种量、培养时间的确定第35-37页
  3.3.4 被孢霉菌产脂条件优化试验第37-38页
 3.4 脲包法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(亚油酸和γ-亚麻酸)第38-44页
  3.4.1 尿素与甲醇用量的探讨第38页
  3.4.2 亚油酸和γ-亚麻酸富集第38-43页
  3.4.3 讨论第43-44页
4 结论与建议第44-46页
 4.1 结论第44页
 4.2 建议第44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复方桃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
下一篇:c-kit R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