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用一般科学论文--生物医学工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生物材料学论文

氟碳化合物封端的聚碳酸酯聚氨酯的合成及生物稳定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12页
第一章 生物稳定性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第12-45页
 1.1 生物稳定性问题的提出第12-13页
 1.2 聚氨酯材料的特点第13-15页
 1.3 医用聚氨酯材料的历史和现状第15-20页
 1.4 聚氨酯的体内降解机理研究进展第20-29页
  1.4.1 聚醚聚氨酯的氧化机理研究第20-26页
   1.4.1.1 环境应力开裂(ESC)第21-24页
   1.4.1.2 金属粒子氧化降解(MIO)第24-26页
  1.4.2 聚氨酯酶解研究第26-28页
  1.4.3 降解机理总结第28-29页
 1.5 生物稳定性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第29-33页
  1.5.1 Medtronic全脂肪族生物稳定性聚氨酯第29-30页
  1.5.2 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第30-31页
  1.5.3 含硅封端剂的生物稳定性聚氨酯第31-32页
  1.5.4 以维生素E作抗氧剂的“生物稳定性”聚氨酯第32页
  1.5.5 其它生物稳定性聚氨酯材料第32-33页
 1.6 本章小结第33-34页
 1.7 本研究工作的设想第34-36页
 1.8 参考文献第36-45页
第二章 脂肪族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和表征第45-73页
 2.1 前言第45页
 2.2 实验和方法第45-47页
  2.2.1 原料第45-46页
  2.2.2 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第46页
  2.2.3 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结构与性能的表征第46-47页
   2.2.3.1 化学结构表征第46页
   2.2.3.2 羟值和分子量第46页
   2.2.3.3 材料表面和本体性能第46-47页
  2.2.4 副反应研究第47页
   2.2.4.1 馏出液气相色谱分析第47页
   2.2.4.2 用模型反应进行副反应研究第47页
 2.3 结果与讨论第47-66页
  2.3.1 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第47-49页
  2.3.2 脂肪族聚碳酸酯结构第49-54页
   2.3.2.1 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测定和羟基官能度第49-50页
   2.3.2.2 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化学结构第50-54页
  2.3.3 副反应机理研究第54-66页
   2.3.3.1 反应馏出液的色谱分析结果第54-60页
   2.3.3.2 模型反应的色谱分析结果第60-62页
   2.3.3.3 副反应机理第62-65页
   2.3.3.4 合成工艺总结第65-66页
 2.4 脂肪族聚碳酸酯二醇的性能第66-70页
  2.4.1 聚碳酸酯二醇与聚醚二醇和聚酯二醇的比较第66-67页
  2.4.2 脂肪族聚碳酸酯二醇的结晶性第67页
  2.4.3 热性能--DSC研究第67-70页
 2.5 本章小结第70-71页
 2.6 参考文献第71-73页
第三章 聚碳酸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第73-88页
 3.1 前言第73-74页
 3.2 实验部分第74-75页
  3.2.1 原料第74页
  3.2.2 聚碳酸酯聚氨酯的合成第74页
  3.2.3 硬段模型化合物的合成第74页
  3.2.4 聚碳酸酯聚氨酯的测试第74-75页
  3.2.5 硬段模型化合物的测试第75页
 3.3 结果与讨论第75-84页
  3.3.1 合成工艺第75-76页
  3.3.2 聚碳酸酯聚氨酯的红外光谱第76-79页
  3.3.3 聚碳酸酯聚氨酯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第79-80页
  3.3.4 聚碳酸酯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结构—DSC分析第80-83页
  3.3.5 聚碳酸酯聚氨酯力学性能第83-84页
 3.4 本章小结第84-85页
 3.5 参考文献第85-88页
第四章 氟碳化合物封端的聚碳酸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表征第88-116页
 4.1 前言第88页
 4.2 实验和方法第88-92页
  4.2.1 实验原料第88-89页
  4.2.2 氟碳化合物(PDFOL)封端的聚氨酯的合成第89页
   4.2.2.1 PDFOL封端的聚醚型聚氨酯合成第89页
   4.2.2.2 PDFOL封端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合成第89页
  4.2.3 测试第89-92页
   4.2.3.1 分子量测试第89-90页
   4.2.3.2 聚氨酯膜材的制备第90页
   4.2.3.3 接角虫角测试第90页
   4.2.3.4 X-光电子能谱分析(XPS)第90-91页
   4.2.3.5 元素分析第91页
   4.2.3.6 氟元素测定第91-92页
   4.2.3.7 DSC测试第92页
   4.2.3.8 力学性能测试第92页
 4.3 结果与讨论第92-113页
  4.3.1 PDFOL封端聚氨酯的合成工艺和本体氟元素含量第92-98页
  4.3.2 氟碳化合物封端聚氨酯的分子量第98页
  4.3.3 表面性能—接触角测试第98-99页
  4.3.4 本体元素含量第99-100页
  4.3.5 氟碳化合物封端的聚碳酸酯聚氨酯的表面结构第100-111页
  4.3.6 热性能—DSC分析第111-112页
  4.3.7 力学性能第112-113页
 4.4 本章小结第113-114页
 4.5 参考文献第114-116页
第五章 聚碳酸酯聚氨酯及其氟碳化合物封端聚合物的血液相容性研究第116-128页
 5.1 前言第116页
 5.2 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6-119页
  5.2.1 溶血试验第116-118页
   5.2.1.1 材料第116-117页
   5.2.1.2 试剂第117页
   5.2.1.3 方法第117-118页
  5.2.2 体外动态凝血时间试验第118页
   5.2.2.1 材料第118页
   5.2.2.2 评价方法第118页
  5.2.3 体外动态血栓形成试验第118-119页
   5.2.3.1 工业用聚氯乙烯管的处第118页
   5.2.3.2 试验材料第118-119页
   5.2.3.3 评价方法第119页
  5.2.4 体外静态血小板粘附试验第119页
 5.3 结果与讨论第119-126页
  5.3.1 溶血性第119-120页
  5.3.2 动态凝血时间第120-122页
  5.3.3 体外动态血栓形成第122页
  5.3.4 体外静态血小板粘附形态和数量第122-126页
 5.4 本章小结第126-127页
 5.5 参考文献第127-128页
第六章 氟碳化合物封端的聚碳酯聚氨酯生物稳定性的评价第128-140页
 6.1 前言第128页
 6.2 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28-130页
  6.2.1 实验材料第128-129页
  6.2.2 预拉伸聚氨酯样品的制备第129页
  6.2.3 耐氧化性测试—玻璃棉-H_2O_2/CoCl_2体系第129-130页
  6.2.4 体外酸性水解老化试验第130页
  6.2.5 分子量测试第130页
  6.2.6 XPS分析第130页
 6.3 结果与讨论第130-138页
  6.3.1 玻璃棉-H_2O_2/CoCl_2老化后表面形貌第130-132页
  6.3.2 水解老化后表面形貌第132-134页
  6.3.3 体外老化后分子量的变化第134页
  6.3.4 体外老化后表面化学结构的变化第134-136页
  6.3.5 氟碳端基提高生物稳定性的机理第136-138页
 6.4 本章小结第138-139页
 6.5 参考文献第139-140页
第七章 全文总结第140-143页
 7.1 主要结论第140-142页
 7.2 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42页
 7.3 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2-143页
致谢第143-144页
作者在论文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4-145页
BIBLIOGRAPHY第145-160页
符号与缩语表第160-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竞技体育无形资产发展战略研究
下一篇: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