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大地(岩石界)物理学(固体地球物理学)论文--地震学论文

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1 引言第14-20页
   ·古地震学诞生、发展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第14页
   ·古地震学的基本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·古地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5-18页
   ·现阶段古地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第18-19页
   ·论文设计的基本思想第19-20页
2 古地震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第20-36页
   ·古地震学的基本框架和技术思路第20-22页
   ·古地震研究的探槽技术第22-25页
     ·探槽的布设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探槽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第23-25页
     ·探槽记录的步骤与方法第25页
   ·古地震的识别标志第25-30页
     ·张性环境识别古地震事件的地质标志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走滑环境古地震事件的识别标志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挤压环境的古地震识别标志第28页
     ·识别古地震的间接标志第28-30页
   ·古地震学的年代技术第30-34页
     ·主要的古地震测年技术第30-31页
     ·采样和确定事件年代第31-34页
   ·小结第34-36页
3 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古地震细研究及主要活动段事件分析第36-59页
   ·断裂的活动简况第36-38页
   ·高湾子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第38-53页
     ·探槽开挖地点的地质地貌环境第38-42页
     ·探槽开挖与古地震分析第42-49页
       ·探槽的布设与记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探槽揭露的地层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·辨认探槽揭露的构造界线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断错地层及古地震事件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古地震事件的位移量第49-53页
     ·高湾子地点的古地震系列第53页
   ·海原断裂主要活动段的古地震对比第53-58页
     ·其它探槽的古地震事件第53-56页
     ·断裂带古地震事件的对比第56-58页
   ·小结第58-59页
4 延怀盆地正断裂古地震的细研究第59-95页
   ·延怀盆地活动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概述第59-65页
     ·主要活动断裂第59-61页
     ·怀涿盆地北缘断裂第61页
     ·延庆盆地北缘断裂第61-63页
     ·矾山盆地北缘断裂第63-65页
     ·新保安-沙城断裂第65页
   ·怀来-涿鹿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细研究第65-74页
     ·探槽剖面的古地震记录与分析第65-73页
     ·探槽古地震事件对比与古地震重复序列第73-74页
   ·矾山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细研究第74-86页
     ·古地震记录与分析第74-86页
     ·探槽古地震事件对比与古地震重复序列第86页
   ·北西向新保安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第86-92页
     ·探槽剖面的古地震记录与分析第86-90页
     ·断层的古地震事件对比第90-92页
   ·延庆盆地北缘断裂的古地震资料第92-93页
   ·小结第93-95页
5 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古地震细研究第95-103页
   ·发震断层的基本特征第95-96页
   ·发震断层的古地震细研究第96-101页
     ·探槽及古地震事件分析第96-99页
     ·断层陡坎坡折与古地震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·古地震强度第101-102页
   ·小结第102-103页
6 古地震分布与大地震重复行为第103-125页
   ·现行几种主要模型的基本特征和资料基础第103-106页
   ·模型分析方法第106-110页
   ·细研究地点的古地震分布与大地震重复行为第110-123页
     ·海原断裂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·延怀活动盆地第113-122页
       ·独立段落的古地震分布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·单条断裂的古地震重复特点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·延怀盆地区域古地震分布特点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·三河-平谷地震断层第122-123页
   ·小结第123-125页
7 大地震重复行为及地震危险性预测问题的思考第125-130页
   ·有关大地震重复行为的几个基本问题第125-127页
   ·关于古地震重复模型与大地震危险性预测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·现行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采用的古地震参数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·古地震参数的取值问题第128-129页
   ·小结第129-130页
8 结语第130-133页
   ·结论第130-131页
   ·研究特色与主要进展第131-132页
   ·问题与不足第132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1页
致谢第141-142页
附录第142-146页

论文共1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痘苗病毒编码的细胞因子类似物-VGF基因的克隆、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
下一篇:胸廓内动脉断端(远心端、近心端)血液动力学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