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线路地表沉陷稳定性分析
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2 工程概况 | 第13-21页 |
| ·评价区域确定 | 第13页 |
| ·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3-14页 |
| ·地层特征 | 第14-16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16页 |
| ·煤层与煤质 | 第16页 |
| ·水文地质 | 第16-17页 |
| ·采空区状态 | 第17-21页 |
| 3 采煤沉陷预计 | 第21-32页 |
| ·概率积分法介绍 | 第21-28页 |
| ·地表变形的基本指标 | 第25-26页 |
| ·地表残余变形参数分析及计算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覆岩三带分布 | 第28-29页 |
| ·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| 第29-30页 |
| ·地表沉陷表现形式 | 第30-32页 |
| 4 客运专线本溪段采煤沉陷特征分析 | 第32-41页 |
| ·本溪段覆岩"三带"分布 | 第32-33页 |
| ·本溪段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| 第33-34页 |
| ·本溪段地表移动变形形式 | 第34-35页 |
| ·本溪段地表移动影响范围 | 第35-36页 |
| ·本溪段钻孔勘探 | 第36-41页 |
| ·钻孔孔位、参数 | 第36-37页 |
| ·勘探内容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主要勘探成果 | 第38-41页 |
| 5 客运专线本溪段地表残余移动变形预计与分析 | 第41-52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41页 |
| ·残余下沉系数确定 | 第41-43页 |
| ·地表沉降速率预计 | 第43页 |
| ·本溪段未来5年地表残余沉降预计 | 第43-47页 |
| ·本溪段未来5年后50年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| 第47-52页 |
| 6 客运专线本溪段采空区地表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2-69页 |
| ·FLAC3D简介 | 第52-53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53-54页 |
| ·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54-55页 |
| ·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55-57页 |
| ·FLAC3D模拟残余移动变形的方法 | 第57-59页 |
| ·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59-69页 |
| ·地表下沉对线路的影响对比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·地表水平移动变形值综合对比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7 残余移动变形期本溪段线路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2页 |
| ·客运专线本溪段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·残余移动变形对线路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|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72页 |
| ·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7-79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