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岩巷道支护稳定性及数值动态模拟研究
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巷道支护理论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巷道支护理论 | 第12-14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2 矿区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巷道支护结构设计 | 第15-27页 |
| ·高家梁矿区概况 | 第15-18页 |
| ·矿区位置与交通 | 第15页 |
| ·区域地质 | 第15-18页 |
| ·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| ·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特点 | 第18页 |
| ·影响软岩巷道围岩与支护变形的主要因素 | 第18-19页 |
| ·高家梁矿巷道变形破坏情况的现场调查 | 第19-21页 |
| ·巷道实地勘察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·巷道变形破坏类型 | 第20-21页 |
| ·软岩巷道支护结构设计 | 第21-26页 |
| ·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| 第21-23页 |
| ·软岩巷道支护参数 | 第23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3. 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监测与支护稳定分析 | 第27-37页 |
| ·高家梁矿区巷道支护 | 第27-29页 |
| ·巷道型式及设计支护简介 | 第27页 |
| ·目前施工中巷道支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| ·巷道支护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| 第28页 |
| ·综采顺槽支护方案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| 第29-31页 |
| ·监测原理和目的 | 第29页 |
| ·监测仪器 | 第29-30页 |
| ·监测方案 | 第30-31页 |
| ·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| 第31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4 软岩巷道围岩系统的分形特征及分析 | 第37-55页 |
| ·引言 | 第37-38页 |
| ·分形理论及分形维数 | 第38-42页 |
| ·分形理论研究 | 第38-39页 |
| ·分形的数学描述方法 | 第39-40页 |
| ·分形维数的估测 | 第40-42页 |
| ·岩石破碎的块度分布与分形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岩石破碎的块度分布模型 | 第42-45页 |
| ·岩石破碎的块度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| 第45页 |
| ·矿区巷道掘进迎头岩体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特征 | 第45-54页 |
| ·矿区巷道围岩破碎块度及分形维值的确定 | 第45-54页 |
| ·矿区巷道围岩分形维值与松动圈厚度的关系 | 第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5 软岩巷道开挖支护的数值模拟 | 第55-69页 |
| ·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56页 |
| ·交叉巷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56-58页 |
| ·计算断面的选择 | 第56-58页 |
| ·边界条件及荷载的确定 | 第58页 |
| ·岩石的屈服强度准则 | 第58-59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59-60页 |
| ·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和变形分析 | 第60-65页 |
| ·围岩及支护体应力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围岩位移分析 | 第62-64页 |
| ·交叉巷道交叉部位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交叉巷道关键部位支护优化 | 第65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| ·全文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·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4-76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