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| 2 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 | 第13-17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| ·公众参与 | 第13页 |
| ·环境影响评价 | 第13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| 第13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5页 |
| ·民主政治论 | 第13-14页 |
| ·环境正义论 | 第14页 |
| ·环境权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我国的基本国策 | 第15页 |
| ·有助于加强环境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| 第15页 |
| ·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,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| 第15-17页 |
| 3 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 | 第17-26页 |
| ·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| 第17-20页 |
| ·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解读 | 第17-18页 |
| ·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程序 | 第18-20页 |
| ·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| 第20-24页 |
| ·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解读 | 第20-22页 |
| ·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 | 第22-24页 |
| ·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| 第24-26页 |
| ·审查环境影响说明书阶段(备选方案阶段)的公众参与 | 第24页 |
| ·范畴界定阶段的公众参与 | 第24页 |
| ·初稿审查(过滤)阶段及正式稿制定(确定)阶段的公众参与 | 第24-26页 |
| 4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| 第26-51页 |
| ·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| 第26页 |
| ·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| ·建设项目统一管理 | 第26-27页 |
| ·分类评价 | 第27-28页 |
| ·突出工程实用性 | 第28页 |
| ·实践中实行"一票否决制"的持证评价 | 第28页 |
| ·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简评 | 第28-35页 |
| ·《环境影响评价法》 | 第28-29页 |
| ·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》 | 第29-31页 |
| ·环境法律法规的"合成谬误" | 第31-35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35-46页 |
| ·厦门PX事件 | 第35-37页 |
| ·国电内蒙古长滩电厂一期2×600MW机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| 第37-46页 |
| ·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问题的具体表现 | 第46-51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狭窄 | 第46-47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主体范围不广 | 第47-48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缺失 | 第48-49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缺乏司法救济的保障 | 第49-51页 |
| 5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建议 | 第51-63页 |
| ·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启示 | 第51-52页 |
| ·法治建设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保障 | 第51页 |
| ·合理利用和吸收 | 第51-52页 |
| ·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则与理念 | 第52-53页 |
| ·环境公平的原则与理念 | 第52页 |
| ·程序正义的原则与理念 | 第52-53页 |
| ·公众权利的原则与理念 | 第53页 |
| 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程序的设计 | 第53-59页 |
| ·备选方案阶段的公众参与设计 | 第54页 |
| ·初稿审批、审查阶段的公众参与设计 | 第54-55页 |
| ·范畴界定阶段公众参与设计 | 第55-56页 |
| ·确定阶段的公众参与设计 | 第56-59页 |
| ·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救济 | 第59页 |
| ·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,强化司法保障机制 | 第59-63页 |
| ·环境公益诉讼 | 第60页 |
| ·环境公益诉讼在国内外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| 第60-61页 |
| ·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| 第61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6-68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