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电子对抗(干扰及抗干扰)论文--雷达电子对抗论文

组网雷达系统“四抗”效能评估方法研究

摘要第1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·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雷达组网概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·雷达网基本形式第13-15页
     ·雷达组网关键技术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-21页
第二章 组网雷达抗干扰效能指标与模型第21-38页
   ·典型的雷达抗干扰技术第21-23页
     ·载波频率捷变第21-22页
     ·低旁瓣天线第22页
     ·旁瓣对消第22页
     ·“烧穿”发射方式第22-23页
     ·自动频率选择第23页
   ·抗干扰效能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抗有源压制性干扰效能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抗有源欺骗性干扰效能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·抗干扰效能指标与模型第26-32页
     ·组网雷达预警距离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组网雷达干扰压制比第30-32页
   ·抗干扰效能算例第32-38页
     ·条件设定第32-34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34-38页
第三章 组网雷达抗隐身效能指标与模型第38-49页
   ·隐身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减缩及其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·抗隐身机理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·频域抗隐身第40页
     ·空域抗隐身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信号处理技术抗隐身第41页
     ·数据融合技术抗隐身第41-42页
   ·抗隐身效能指标与模型第42-46页
     ·组网雷达融合发现概率第42-46页
     ·防空系统预警时间第46页
   ·抗隐身效能算例第46-49页
     ·条件设定第47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47-49页
第四章 组网雷达抗反辐射摧毁效能指标与模型第49-61页
   ·ARM攻击雷达流程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发射反辐射导弹前后特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·ARM攻击防空雷达主要过程第50-51页
   ·抗ARM机理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·组网雷达的隐蔽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·组网特有的工作模式第52-53页
   ·抗反辐射摧毁效能指标与模型第53-57页
     ·ARM对雷达的毁伤概率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多雷达诱偏时雷达抗摧毁效能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多基地雷达抗摧毁效能第55-57页
   ·抗ARM效能算例第57-61页
     ·条件设定第58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58-61页
第五章 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效能指标与模型第61-72页
   ·影响雷达网抗低空突防性能的因素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·地物反射干扰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地球曲率限制第62页
     ·地形地物遮蔽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地球多径效应第63-64页
   ·抗低空突防优势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·空基雷达克服地球曲率影响第64页
     ·低空补盲雷达超前部署延长防空系统预警时间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杂波抑制技术改善组网雷达低空性能第65页
     ·数据融合技术增强组网雷达低空性能第65页
   ·抗低空突防效能指标与模型第65-69页
     ·低空目标融合发现概率第66-68页
     ·低空补盲雷达的机动性能指标第68-69页
   ·抗低空突防效能算例第69-72页
     ·条件设定第70-71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71-72页
第六章 案例分析第72-83页
   ·条件设定第72-75页
     ·雷达参数第72-74页
     ·空情想定第74页
     ·组网布站方案第74-75页
   ·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第75-83页
     ·各方案抗干扰效能计算分析第75-79页
     ·各方案抗隐身效能计算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各方案抗反辐射摧毁效能计算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各方案抗低空突防效能计算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82-83页
结束语第83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89页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核多线程处理器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无线传感器网络中Sybil攻击的检测与防御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