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产业结构法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-12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0页 |
三、现有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法概述 | 第12-17页 |
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述 | 第12-14页 |
一、循环经济的概念 | 第12页 |
二、循环经济的原则 | 第12-13页 |
三、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产业结构法概述 | 第14-17页 |
一、产业结构法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二、产业结构法的法律部门组成 | 第15-16页 |
三、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结构法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法的相关性研究 | 第17-23页 |
第一节 哲学视角 | 第18-19页 |
一、循环经济方面 | 第18-19页 |
二、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| 第19页 |
第二节 经济学视角 | 第19-23页 |
一、资源稀缺性理论 | 第19-20页 |
二、系统论 | 第20-21页 |
三、循环经济方程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产业结构规划法的立法选择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立法的价值目标选择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调整手段探讨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设置 | 第26-28页 |
一、规划管理主体的责任 | 第26-27页 |
二、规划执行主体的责任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产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28-47页 |
第一节 中小企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28-29页 |
一、完善的必要性 | 第28-29页 |
二、完善的途径 | 第29页 |
第二节 地区振兴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29-37页 |
一、微观层次——循环型企业的建立 | 第30-32页 |
二、中观层次——生态产业园的组建 | 第32-36页 |
三、宏观层次——城市或区域层面循环型产业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五大产业结构改善法完善 | 第37-47页 |
一、农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38-39页 |
二、工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39-41页 |
三、第三产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41-43页 |
四、知识产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43-44页 |
五、生态产业结构改善法的完善 | 第44-47页 |
第五章 产业结构法调整手段的运用 | 第47-53页 |
第一节 税收优惠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政府补助金 | 第49-50页 |
第三节 政府奖励政策 | 第50页 |
第四节 政府优先购买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 进出口措施 | 第51页 |
第六节 外资政策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