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概述 | 第11-15页 |
第一节 外资并购的含义 | 第11-13页 |
一、并购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二、“外资”的界定 | 第12页 |
三、外资并购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5页 |
一、萌芽期 | 第13-14页 |
二、限制期 | 第14页 |
三、回暖期 | 第14页 |
四、快速发展期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立法现状及特点分析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立法现状 | 第16-18页 |
一、1999 年前的有关规定 | 第16页 |
二、2000 年至2002 年的有关规定 | 第16-17页 |
三、2002 年至2004 年的有关规定 | 第17-18页 |
四、2005 年后的有关规定 | 第18页 |
第二节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立法的特点分析 | 第18-21页 |
一、外资并购法律环境杂乱 | 第19页 |
二、外资并购法律体系不完整 | 第19-20页 |
三、外资并购法律级别低、相互矛盾 | 第20页 |
四、立法简单,缺乏可操作性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重要法律制度分析 | 第21-44页 |
第一节 市场准入领域法律制度 | 第21-25页 |
一、市场准入制度评述 | 第21-23页 |
二、美国市场准入立法的借鉴 | 第23-24页 |
三、缺陷分析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 | 第25-31页 |
一、信息披露制度评述 | 第25-28页 |
1、大股东持股信息披露义务 | 第26-27页 |
2、一致行动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| 第27-28页 |
3、要约收购内容和收购意图的披露义务 | 第28页 |
二、美国及香港地区立法的借鉴 | 第28-30页 |
三、缺陷分析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要约收购制度 | 第31-33页 |
一、要约收购制度评述 | 第31-32页 |
二、美国关于要约收购立法的借鉴 | 第32页 |
三、缺陷分析 | 第32-33页 |
第四节 反收购法律制度 | 第33-39页 |
一、反收购制度评述 | 第33-37页 |
1、股票交易策略 | 第33-34页 |
2、管理策略 | 第34-37页 |
二、美国反收购立法的借鉴 | 第37-38页 |
三、缺陷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五节 反垄断审查制度 | 第39-44页 |
一、反垄断审查制度评述 | 第39-41页 |
1、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依据 | 第39页 |
2、涉嫌申报的情形 | 第39-41页 |
3、审查期限 | 第41页 |
二、美国反垄断立法的借鉴 | 第41-43页 |
三、缺陷分析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完善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立法的建议 | 第44-53页 |
第一节 制定《企业并购基本法》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重要法律制度的完善 | 第45-53页 |
一、市场准入领域法律制度的完善 | 第45-47页 |
1、制定产业政策法 | 第45-46页 |
2、有步骤地开放并购投资市场 | 第46-47页 |
二、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| 第47-49页 |
1、完善外商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或法人股的信息披露义务 | 第47-48页 |
2、完善“间接持股”股东和“一致行动人”的信息披露义务 | 第48-49页 |
三、要约收购制度的完善 | 第49-50页 |
1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强制要约收购的豁免条件 | 第49-50页 |
2、弥补收购后强制性终止上市的立法缺陷 | 第50页 |
四、反收购制度的完善 | 第50-52页 |
1、明确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决定权 | 第50页 |
2、明确反收购措施的类型 | 第50-52页 |
五、反垄断审查制度的完善 | 第52-53页 |
1、制定我国的《横向并购指南》 | 第52页 |
2、制定反垄断审查的双边标准 | 第52页 |
3、明确反垄断审查两个阶段所要提供的材料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