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| 第12-19页 |
一、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相关概念 | 第12-14页 |
(一) 召回 | 第12页 |
(二) 汽车召回 | 第12页 |
(三) 实施召回的主体 | 第12-13页 |
(四) 召回的客体 | 第13-14页 |
二、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原理解析 | 第14-16页 |
(一)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 | 第14页 |
(二)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特点 | 第14页 |
(三)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(四) 汽车召回的方式 | 第15-16页 |
(五) 汽车召回的程序 | 第16页 |
三、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9页 |
(一)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 | 第17页 |
(二) 有利于依法解决缺陷汽车质量纠纷 | 第17-18页 |
(三) 有利于规范汽车市场秩序 | 第18页 |
(四) 有利于提高国内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国际比较 | 第19-28页 |
一、美国的汽车召回管理制度 | 第20-22页 |
(一) 相关的法律规定 | 第20页 |
(二) 召回管理过程 | 第20-21页 |
(三) 特点 | 第21-22页 |
二、日本的汽车召回管理制度 | 第22-24页 |
(一) 相关的法律规定 | 第22-23页 |
(二) 召回管理过程 | 第23页 |
(三) 特点 | 第23-24页 |
三、欧洲的汽车召回管理制度 | 第24-26页 |
(一) 英国 | 第24-25页 |
(二) 法国 | 第25-26页 |
四、美、日、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(一) 解决缺陷汽车产品问题的机制已相对成熟 | 第26页 |
(二)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和完备 | 第26-27页 |
(三) 政府的有效监管促进了制造商主动召回 | 第27页 |
(四) 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 | 第28-39页 |
一、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分析 | 第28-34页 |
(一) 我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法理分析 | 第28-29页 |
(二)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部门法基础 | 第29-34页 |
二、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现状 | 第34-36页 |
(一) 相关的法律规定 | 第34-35页 |
(二) 召回管理过程 | 第35-36页 |
(三) 特点 | 第36页 |
三、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不足 | 第36-39页 |
(一) 立法上的不足 | 第36-38页 |
(二) 制度体系上的不足 | 第38页 |
(三) 监督管理上的不足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若干建议 | 第39-54页 |
一、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法律法规 | 第39-42页 |
(一) 提高立法层次,加快配套法规的制定 | 第39-40页 |
(二) 提高处罚标准,加大经营者违反召回制度规定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| 第40页 |
(三) 关注环保,将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可能产生环保问题作为召回的依据之一 | 第40-41页 |
(四) 拓宽召回的车型 | 第41页 |
(五)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能,健全执法者考核机制 | 第42-44页 |
(一) 明确主管部门的分工 | 第42-43页 |
(二) 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| 第43页 |
(三) 健全对执法部门的考核机制 | 第43-44页 |
(四) 探索性地尝试分级召回管理程序 | 第44页 |
三、设立汽车召回所需的公正、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标准,建立统一、科学、权威的检测监控体系 | 第44-49页 |
(一) 我国汽车检测的主要内容 | 第44-46页 |
(二) 我国在汽车检测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| 第46-47页 |
(三) 我国第三方检测体系的完善 | 第47-49页 |
四、进一步完善汽车市场 | 第49-52页 |
(一) 建立准入认证制度 | 第49-50页 |
(二) 加强企业设计生产中的自我约束,引用备案登记制度 | 第50页 |
(三) 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 | 第50-52页 |
(四) 加强召回情况反馈和社会监督 | 第52页 |
五、开展宣传,引导消费者正确对待缺陷汽车召回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