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前言 | 第9-17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5页 |
·氮肥推荐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·影响SPAD 读数的因素 | 第12-13页 |
·应用叶绿素仪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基于棉花叶绿素仪氮素营养诊断质量的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目标与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膜下滴灌棉花SPAD 叶位分布特点的研究 | 第17-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17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3页 |
·膜下滴灌棉花叶片不同部位SPAD 值分布特点及与叶绿素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·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叶位SPAD 值和叶片含氮量的分布特点 | 第19-20页 |
·棉花不同叶位SPAD 值的生育期变化趋势 | 第20-21页 |
·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叶位SPAD 值与氮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及棉花品种对SPAD 值的影响 | 第25-3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5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9页 |
·不同生育期SPAD 值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氮肥水平对SPAD 值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不同品种对SPAD 值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叶绿素仪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推荐追肥体系的建立 | 第31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3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1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结论与分析 | 第32-39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叶绿素仪读数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叶绿素仪读数与氮营养指标的相关关系 | 第33-34页 |
·各生育期叶绿素仪读数SPAD 值与施氮量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·各生育期叶绿素仪读数SPAD 值与棉花产量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·最大利润(经济最佳)产量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·应用SPAD 仪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临界值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·基于SPAD 值的膜下滴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的建立 | 第38-39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基于SPAD 仪的棉花氮肥推荐模型的验证 | 第40-5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4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0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结论与分析 | 第41-52页 |
·各生育期优化处理氮肥推荐 | 第41-42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对棉花氮素吸收、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| 第43-45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对叶面积指数、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养分累积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·不同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、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累积的动态变化 | 第48-50页 |
·基于SPAD 仪的新陆早19 氮肥推荐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54-5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-64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