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郧大断裂区域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| 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| ·关于应力场特征 | 第15-16页 |
| ·关于围岩稳定性分析 | 第16-18页 |
| ·关于围岩分级研究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思路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两郧断裂区区域稳定性分析 | 第20-32页 |
| ·区域构造地质环境 | 第20-22页 |
| ·两郧断裂活动历史 | 第22-24页 |
| ·两郧断裂构造活动特征 | 第24-27页 |
| ·两郧断裂的构造特点 | 第24-26页 |
| ·断裂带的运动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| 第27-32页 |
| ·应力场概念 | 第27页 |
| ·初始应力场特征 | 第27-32页 |
| 第三章 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| 第32-47页 |
| ·岩体强度特征研究 | 第32-35页 |
| ·岩体抗压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岩体抗剪特征 | 第33-35页 |
| ·岩石水理特性研究 | 第35-38页 |
| ·岩石的软化特性 | 第35-36页 |
| ·岩石的崩解特性 | 第36-38页 |
| ·岩石膨胀特性研究 | 第38-43页 |
| ·岩石膨胀性概念 | 第38页 |
| ·膨胀性指标 | 第38-39页 |
| ·岩体矿物试验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膨胀试验及结果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岩体结构面分级研究 | 第43-47页 |
| 第四章 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7-52页 |
| ·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岩性及其力学性质 | 第47-48页 |
| ·岩体结构及裂隙 | 第48页 |
| ·地下水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初始应力状态 | 第49-50页 |
| ·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第五章 研究区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评价 | 第52-81页 |
| ·应力场条件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| 第52-57页 |
| ·应力场形成的力学分析 | 第52-56页 |
| ·应力场条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·围岩压力对稳定性影响 | 第57-66页 |
| ·计算模型的确定及意义 | 第57页 |
| ·泰沙基折减自重模型 | 第57-60页 |
| ·竖向荷载分布特征及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| 第60-66页 |
| ·隧道偏压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6-75页 |
| ·偏压隧道的判断 | 第66-67页 |
| ·偏压隧道围岩荷载的确定 | 第67-69页 |
| ·对规范法偏压荷载计算的修正 | 第69-70页 |
| ·偏压荷载的确定及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0-75页 |
| ·岩体特性对稳定性影响 | 第75-81页 |
| ·几种主要岩体基本特征 | 第75-76页 |
| ·围岩膨胀机理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·十漫高速公路围岩膨胀性特点 | 第78页 |
| ·膨胀性的评价及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| 第六章 隧道围岩模糊信息分级模型及应用 | 第81-93页 |
| ·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| 第81-85页 |
| ·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| 第81-84页 |
| ·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| 第84页 |
| ·模糊推理模型的建立 | 第84-85页 |
| ·模糊指标权值的确定 | 第85页 |
| ·围岩模糊信息分级模型的建立 | 第85-90页 |
| ·围岩分级指标的确定 | 第85-86页 |
| 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| 第86-89页 |
| ·确定评价集权重向量 | 第89-90页 |
| ·十漫沿线隧道围岩分级应用评价 | 第90-93页 |
| ·十漫隧道围岩模型应用分级结果 | 第90-92页 |
| ·模型应用评价 | 第92-93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93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