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深溪沟水电站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·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岩质边坡工程治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应用发展及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·应用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| 第21-37页 |
·岩质边坡岩体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·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概述 | 第25-26页 |
·评价因子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·评价因子的量化及其权重 | 第27-28页 |
·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28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29-36页 |
·刚体极限平衡法 | 第30-33页 |
·Sarma法 | 第33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深溪沟水电站右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7-53页 |
·深溪沟水电站的工程概况 | 第37页 |
·右坝肩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| 第37-41页 |
·区域地质概况 | 第37页 |
·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| 第37-40页 |
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40-41页 |
·岩体卸荷作用 | 第41-43页 |
·卸荷作用的定义 | 第41页 |
·卸荷作用的特征 | 第41-42页 |
·卸荷作用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边坡坡度选择 | 第43页 |
·破坏模式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44页 |
·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边坡滑动面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·边坡结构面的参数取值 | 第45-46页 |
·Sarma法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岩质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 | 第49-50页 |
·深溪沟水电站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边坡加固处理 | 第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深溪沟水电站边坡无粘结锚索加固技术研究 | 第53-72页 |
·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机理分析 | 第53-58页 |
·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原理 | 第53-55页 |
·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物理力学效应 | 第55-57页 |
·锚索结构体系特征 | 第57-58页 |
·无粘结压力分散型锚索施工技术 | 第58-65页 |
·锚索施工 | 第58-60页 |
·锚索张拉 | 第60-61页 |
·锚索张拉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优化设计分析 | 第65-68页 |
·预应力锚索优化设计主导参数的确定 | 第65-66页 |
·锚固角θ的确定方法 | 第66-68页 |
·对张拉过程钢绞线断裂的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张拉实施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拉断原因分析 | 第70页 |
·拉断处理方案 | 第70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深溪沟水电站边坡锚索预应力监测分析 | 第72-85页 |
·锚索预应力监测的目的 | 第72页 |
·锚索测力计的原理 | 第72-73页 |
·锚索预应力现场布置及监测情况 | 第73-76页 |
·预应力监测成果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6-79页 |
·双曲线拟合法 | 第76-77页 |
·泊松曲线拟合法 | 第77-79页 |
·锚索预应力损失的相关影响因素 | 第79-83页 |
·岩体性质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| 第80页 |
·锚索施工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·环境效应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·预应力损失的防治措施 | 第83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问题 | 第85-87页 |
·结论 | 第85页 |
·进一步研究问题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