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引言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| 第17-30页 |
·公共决策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公共决策的概念 | 第17页 |
·公共决策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公民参与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8-21页 |
·公民参与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·公民参与的特征 | 第19-21页 |
·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·公民资格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现代民主行政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治理与善治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公民参与有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公正性 | 第24页 |
·公民参与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| 第24-25页 |
·公民参与有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| 第25-26页 |
·公民参与有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| 第26页 |
·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途径 | 第26-30页 |
·政府主导型参与途径 | 第27-28页 |
·公民主导型参与途径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分析 | 第30-41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| 第30-32页 |
·听证制度开始引入关涉公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过程当中 | 第30页 |
·公民的知情权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进行制度构建 | 第30-31页 |
·问责制度在危机管理层面开始出现 | 第31-32页 |
·现阶段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·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有组织结构单一 | 第32页 |
·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非制度化和无序性并存 | 第32-33页 |
·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地区和阶层差异明显 | 第33页 |
·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深度和效果尚有局限 | 第33-34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34-41页 |
·体制不完善是政治根源 | 第34-36页 |
·市场经济不成熟是经济根源 | 第36-38页 |
·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是文化根源 | 第38-39页 |
·民间组织不发达是社会根源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提升公民有序参与 促进政府有效决策 | 第41-54页 |
·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,树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主体意识 | 第42-45页 |
·实施公民教育,提升公民整体文化素质 | 第43-44页 |
·践行公民活动,提升公民参与现代公共活动的能力 | 第44-45页 |
·完善相关参与制度建设,拓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组织渠道 | 第45-48页 |
·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专家咨询制度,保障专家学者的发言权 | 第46页 |
·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,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| 第46-47页 |
·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行政听证会制度,保障社会公众的话语权 | 第47页 |
·完善和规范公共决策的责任制度,保障社会公众的监督权 | 第47-48页 |
·积极培育民间组织,优化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外部环境 | 第48-51页 |
·完善民间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,强化民间组织的自治地位 | 第49页 |
·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营造有利于民间组织参与决策的外部环境 | 第49-50页 |
·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,加强弱势群体的参与 | 第50页 |
·创建正当的程序,保障民间组织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| 第50-51页 |
·大力推进电子民主,搭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技术平台 | 第51-54页 |
·促进网络建设平衡发展 | 第52页 |
·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府建设 | 第52页 |
·加强网络立法和监控 | 第52-53页 |
·提高公民政治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能力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