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-17页 |
一、研究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缘起及学术背景 | 第9-11页 |
二、汉语诗歌的现代转型及背景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内容、方法及创新 | 第13-17页 |
第一章 诗歌与音乐的渊源 | 第17-28页 |
第一节 诗歌的音乐本质论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古典格律诗的成乐机制 | 第20-28页 |
第二章 1896——1916:晚清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之滥觞 | 第28-54页 |
第一节 “我手写我口”——古典诗歌言说机制的松动 | 第28-36页 |
一、以“言文一致”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 | 第28-33页 |
二、“新语句”与“旧风格”的冲突 | 第33-36页 |
第二节 “诗必律其辞”——《饮冰室诗话》的诗歌音乐观 | 第36-45页 |
一、对“旧风格”的坚持 | 第36-40页 |
二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 | 第40-45页 |
第三节 “土俗好为歌”——“杂歌谣”的尝试 | 第45-54页 |
一、新粤讴与民歌体 | 第45-49页 |
二、歌体诗音乐性实践 | 第49-54页 |
第三章 1917——1920:现代汉诗音乐性理论之产生 | 第54-68页 |
第一节 觉醒后的极端对抗——“白话诗”的语言与形式 | 第55-63页 |
一、汉语诗歌言说符号的更新 | 第55-60页 |
二、现代诗歌形式的重建 | 第60-63页 |
第二节 “自然”里的研究——“白话诗”的音节问题 | 第63-68页 |
第四章 1920——1923:“白话诗”的音乐性建构 | 第68-96页 |
第一节 白话诗的诗意期待——二十年代初期的白话音节诗学 | 第68-81页 |
一、白话诗人阵营的诗歌音乐性建设 | 第68-75页 |
二、对民歌音调的借鉴 | 第75-81页 |
第二节 “具有音律之文”——“保守派”的诗歌音乐性理论 | 第81-89页 |
一、“学衡派”的诗歌音乐性理论 | 第81-86页 |
二、梁启超二十年代对白话诗音节的建议 | 第86-89页 |
第三节 情感与音乐的碰撞——诗的情绪节奏 | 第89-96页 |
一、《少年中国》同仁的抒情转向 | 第89-93页 |
二、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 | 第93-96页 |
结语 | 第96-9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98-103页 |
后记 | 第103-104页 |
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