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| ·前言 | 第11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2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8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| 第12-14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为害特点 | 第14-15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取食行为 | 第15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交配行为 | 第15页 |
| ·寄主植物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越冬规律 | 第16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人工饲料 | 第16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天敌 | 第16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 | 第16-18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在局部重发原因 | 第18-19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虫源采集 | 第20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消长规律观察 | 第20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危害桃梢调查 | 第20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性诱激素应用技术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·三种不同性信息素的诱蛾效果试验 | 第20-21页 |
| ·三种不同性信息素有效诱蛾时间试验 | 第21页 |
| ·不同诱芯数量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试验 | 第21页 |
| ·诱捕器放置密度试验 | 第21页 |
| ·性诱剂与糖醋液的诱杀效果比较试验 | 第21页 |
| ·性诱芯诱捕器一天不同时间段诱蛾量观察 | 第21页 |
| ·引进日本迷向丝控制梨小食心虫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·迷向丝处理密度试验 | 第21-22页 |
| ·三种不同性信息素的迷向试验 | 第22页 |
| ·试验调查方法 | 第22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产卵阻隔研究 | 第22页 |
| ·处理设置 | 第22页 |
| ·调查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灯光诱杀技术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灯的类型 | 第22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生物农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作用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·供试杀虫剂 | 第23页 |
| ·室内药剂测试试验 | 第23页 |
| ·田间药效试验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2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成虫消长动态 | 第24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危害桃梢调查结果 | 第24-26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性诱激素应用技术研究 | 第26-31页 |
| ·三种性信息素的诱蛾效果 | 第26-27页 |
| ·三种性信息素的有效诱蛾时间 | 第27-28页 |
| ·不同数量性诱芯诱捕器的诱蛾效果 | 第28页 |
| ·诱捕器不同设置密度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 | 第28-29页 |
| ·性诱剂诱捕器与糖醋液诱捕器的诱蛾量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·性诱捕器一天不同时间段的诱蛾量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引进日本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研究 | 第31-35页 |
| ·迷向丝不同设置密度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| 第31页 |
| ·迷向丝不同设置密度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 | 第31-32页 |
| ·迷向丝与其它两种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| 第32-33页 |
| ·迷向丝与其它两种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 | 第33-35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阻隔效果 | 第35-38页 |
| ·不同套袋类型对梨小食心虫控制效果 | 第35-37页 |
| ·不同套袋时间对梨小食心虫控治效果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不同杀虫灯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杀效果 | 第38-39页 |
| ·生物农药防治 | 第39-42页 |
| ·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| 第39页 |
| ·四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| 第39-42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42-45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组建 | 第42页 |
| ·实施梨小食心虫无害化防治的梨园与常规防治梨园的差异 | 第42页 |
| ·梨小食心虫的饲养 | 第42-43页 |
| ·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前景 | 第43页 |
| ·生物农药的使用 | 第43-44页 |
| ·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4-4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