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0页 |
| 1 前言 | 第12-14页 |
| ·概述 | 第12页 |
| ·多倍体形成的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体细胞的加倍 | 第12-13页 |
| ·产生未减数配子 | 第13页 |
| ·体细胞融合 | 第13页 |
| ·苎麻多倍体的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2 2N配子育种概述 | 第14-20页 |
| ·2n配子的诱导 | 第14页 |
| ·2n配子的鉴定 | 第14-15页 |
| ·2n配子的形成机制 | 第15-16页 |
| ·减数分裂前的加倍 | 第15-16页 |
| ·减数分裂失调 | 第16页 |
| ·异常纺锤体 | 第16页 |
| ·异常胞质分裂 | 第16页 |
| ·减数分裂后加倍 | 第16页 |
| ·2n配子育种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创造新的变异 | 第16-17页 |
| ·转移优良目标基因 | 第17页 |
| ·稳定传递杂合性,保持上位性 | 第17页 |
| ·克服自交不亲和性 | 第17页 |
| ·国内外2n配子育种研究状况 | 第17-18页 |
| ·问题与展望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苎麻2N配子的诱导研究 | 第20-29页 |
| 1 试验材料和器材 | 第20-2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0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2 试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2n配子的诱导 | 第21页 |
| ·2n配子的鉴定 | 第21-22页 |
| ·苎麻雄花花蕾形态学上观察 | 第21页 |
| ·苎麻雄花花蕾细胞学上观察 | 第21-22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7页 |
| ·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外部形态的变化 | 第22-24页 |
| ·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花粉粒直径的测定 | 第24-26页 |
| ·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2n配子的检测 | 第26-27页 |
| 4 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·诱导苎麻2n配子的最适秋水仙素浓度 | 第27-28页 |
| ·秋水仙素处理对苎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四分体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苎麻2N雄配子形成途径的研究 | 第29-34页 |
| 1 试验材料和器材 | 第29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9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| 2 试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材料的准备 | 第29页 |
| ·制片 | 第29-30页 |
| ·显微照相 | 第30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4 讨论 | 第31-34页 |
| ·影响苎麻减数分裂观察的几个因素 | 第31-32页 |
| ·纺锤体对苎麻2n雄配子形成途径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不同苎麻品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异同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章 2N配子与N配子杂交后代的获得及倍性鉴定 | 第34-49页 |
| 1 试验材料和器材 | 第34-35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4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4-35页 |
| 2 试验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·杂交后代群体的统计 | 第35页 |
| ·材料的获得 | 第35-36页 |
| ·组织培养和珍珠岩培养 | 第35-36页 |
| ·胚拯救 | 第36页 |
| ·后代的鉴定 | 第36-37页 |
| ·后代植株的形态学上观察 | 第36页 |
| ·后代植株的染色体鉴定 | 第36-37页 |
| ·后代植株的倍性检测 | 第37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6页 |
| ·获得后代群体的数目 | 第37-40页 |
| ·不同方法获得杂交后代种子苗 | 第40-41页 |
| ·培养基培养和珍珠岩培养 | 第40页 |
| ·胚拯救 | 第40-41页 |
| ·杂交后代植株形态学上的观察 | 第41-42页 |
| ·杂交后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鉴定 | 第42-43页 |
| ·杂交后代植株的倍性检测 | 第43-46页 |
| 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| ·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| 第46-47页 |
| ·探讨影响苎麻染色体观察的主要因素 | 第47页 |
| ·苎麻杂交后代倍性的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| 第49-51页 |
| 1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·诱导苎麻2n配子的最适秋水仙素浓度 | 第49页 |
| ·苎麻2n雄配子的形成途径 | 第49页 |
| ·苎麻杂交后代植株的倍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2 创新点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| 附图 | 第56-57页 |
| 附表 | 第57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