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联式空调系统部分负荷特性分析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2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7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2-20页 |
·我国多联机的产业发展 | 第12-15页 |
·多联机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5-20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20-25页 |
·多联机模拟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多联机部分负荷特性及应用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多联机实际性能测量方法研究 | 第23-25页 |
·文献综述小结 | 第25页 |
·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5-2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多联机数学模型的完善 | 第27-43页 |
·概述 | 第27-28页 |
·部件模型 | 第28-33页 |
·制冷系统通用部件模型 | 第28-30页 |
·管道模型 | 第30-33页 |
·系统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| 第33-40页 |
·基于单模块机组的控制策略耦合仿真 | 第33-37页 |
·多模块拼装室外机组多联机的模拟仿真 | 第37-40页 |
·仿真模型及模型验证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理想多联机的部分负荷特性 | 第43-63页 |
·影响多联机部分负荷运行性能的因素 | 第43-44页 |
·负荷不均匀指数的概念 | 第44-46页 |
·连续控制下的运行特性 | 第46-55页 |
·室内机不同开启状况下的运行特性 | 第47-49页 |
·室内负荷分布对性能域的影响规律 | 第49-54页 |
·两种压缩机频率控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| 第54-55页 |
·通断控制下的运行特性 | 第55-62页 |
·影响COP 的因素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室内负荷分布对性能域的影响规律 | 第59-61页 |
·初始相位对COP 的影响规律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4章 室外机组形式变化时多联机的部分负荷特性 | 第63-75页 |
·管道长度对多联机部分负荷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7页 |
·不同管道长度时LR 对COP 的影响规律 | 第63-65页 |
·不同管道长度时性能域的变化规律 | 第65-67页 |
·多压缩机单模块室外机组多联机的部分负荷特性 | 第67-70页 |
·多压缩机和单压缩机多联机的性能比较 | 第67-68页 |
·多压缩机多联机的性能域 | 第68-70页 |
·多模块拼装式室外机组多联机的部分负荷特性 | 第70-74页 |
·室内机不同开启状况下的运行特性 | 第70-71页 |
·多模块拼装式室外机组多联机的改进形式 | 第71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5章 多联机运行性能实测方法研究 | 第75-92页 |
·概述 | 第75-80页 |
·多联机运行性能测量方法简介 | 第76-77页 |
·室外机焓差法简介 | 第77-79页 |
·适用于多联机性能实测的方法分析 | 第79-80页 |
·多联机系统性能实测方法的提出 | 第80-82页 |
·测量装置的开发 | 第82-86页 |
·测量装置的结构 | 第82-84页 |
·对测量传感器的要求 | 第84-85页 |
·装置的使用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测量装置的精度校验 | 第86-91页 |
·室外机连续运行时的测量精度 | 第87-89页 |
·室外机启停运行时的测量精度 | 第89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附录A | 第99-10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