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0-11页 |
上篇 文献研究 | 第11-37页 |
综述一 中医对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认识及针灸治疗现状 | 第11-28页 |
前言 | 第11页 |
1 对概念、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1-13页 |
·对痴呆概念的认识 | 第11-12页 |
·对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·对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认识 | 第13页 |
2 对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3 现代针灸治疗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| 第14-22页 |
·对脑与经络关系的认识 | 第14-16页 |
·对针灸治疗认知障碍相关腧穴的认识 | 第16-17页 |
·针灸方法的多样性 | 第17-19页 |
·针灸治疗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的实验研究 | 第19-22页 |
4 结语 | 第22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8页 |
综述二 针刺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| 第28-37页 |
前言 | 第28页 |
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 | 第28页 |
2 针刺腧穴与脑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| 第28-33页 |
·针刺不同腧穴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| 第28-32页 |
·腧穴与非腧穴的即时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| 第32页 |
·轻度认知障碍的fMRI改变及针刺的影响作用 | 第32-33页 |
3 针刺脑功能磁共振研究的问题 | 第33页 |
4 针刺治疗机理与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| 第33页 |
5 脑功能磁共振在针刺研究中的影响因素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下篇 临床研究 | 第37-56页 |
前言 | 第37-38页 |
针刺对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功能磁共振的影响 | 第38-56页 |
1.研究资料 | 第38-39页 |
·被试来源 | 第38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38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38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38-39页 |
·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39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9-44页 |
·针刺方案 | 第39页 |
·被试分组 | 第39页 |
·观察方法及评价指标 | 第39-40页 |
·功能磁共振研究方法: | 第40-44页 |
3 结果 | 第44-47页 |
·人口学特征 | 第44页 |
·神经心理学检查 | 第44页 |
·神经递质测量结果 | 第44-45页 |
·神经心理学检查与神经递质相关性 | 第45页 |
·年龄配对亚组神经递质测量结果 | 第45页 |
·针刺与自然进程LAMCI被试神经递质测量结果 | 第45页 |
·针刺前的脑激活区 | 第45-46页 |
·针刺后的脑激活区 | 第46-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54页 |
·针刺腧穴配伍探究 | 第47-48页 |
·针刺时程的选择 | 第48页 |
·脑白质疏松的神经心理表现与MRS | 第48-49页 |
·fMRI与针刺 | 第49页 |
·LAMCI音乐工作任务脑功能定位区的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LAMCI的MRS与针刺影响 | 第50-52页 |
·实验设计与质量控制 | 第52-54页 |
5 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6页 |
附图 | 第56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6-68页 |
致谢感言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