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1 胰岛素的组成与结构 | 第10-17页 |
·胰岛素的类型 | 第11-12页 |
·胰岛素的剂型 | 第12-13页 |
·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与调节 | 第13-14页 |
·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优缺点 | 第14-15页 |
·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发展前景 | 第15-17页 |
2 纳米给药系统 | 第17-21页 |
·纳米药物的载体材料 | 第17-18页 |
·载药纳米粒种类 | 第18-19页 |
·纳米颗粒作为酶的缓释载体的连接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纳米颗粒缓释载体发展前景 | 第21页 |
3 以胰岛素作为药物模型的研究 | 第21-25页 |
·包埋型胰岛素 | 第22-23页 |
·交联型胰岛素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5-34页 |
1 实验材料、试剂和仪器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2 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6-34页 |
·液态丝素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·SDS-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SDS-PAGE) | 第27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| 第27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电镜观察 | 第27页 |
·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胰岛素-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制备 | 第27-28页 |
·以碳二亚胺为交联剂的胰岛素-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制备 | 第28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-胰岛素结合物抗血清的制备 | 第28-29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的免疫原性实验(对流免疫电泳试验) | 第29-30页 |
·胰岛素测定及标准曲线绘制 | 第30-31页 |
·戊二醛浓度对胰岛素修饰影响的试验 | 第31页 |
·交联时间对胰岛素修饰影响的试验 | 第31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浓度对胰岛素连接影响的试验 | 第31页 |
·抗胰蛋白酶水解试验 | 第31-32页 |
·体外血清半衰期试验 | 第32页 |
·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·动物体内活性实验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| 第34-48页 |
1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4-45页 |
·丝素分子量范围的分析 | 第34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的形貌特性 | 第34-36页 |
·三种分子量分布范围不同的丝素纳米颗粒与胰岛素的生物连接 | 第36页 |
·交联剂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·胰岛素标准曲线 | 第37-38页 |
·戊二醛浓度对胰岛素生物连接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交联时间对胰岛素固定化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与胰岛素生物连接实验条件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·胰岛素生物结合物的回收率 | 第40-42页 |
·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 | 第42页 |
·丝素纳米颗粒-胰岛素的免疫原性 | 第42-43页 |
·体外血清稳定性 | 第43-45页 |
·动物体内活性 | 第45页 |
2 结论 | 第45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