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抢劫罪的概念、客体、侵害对象的探讨 | 第11-17页 |
(一) 抢劫罪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二) 抢劫罪的客体问题 | 第12-14页 |
(三) 抢劫罪的侵害对象问题 | 第14-17页 |
1、不动产 | 第14-15页 |
2、财产性利益 | 第15-16页 |
3、专有技术 | 第16-17页 |
二、抢劫方法手段行为的认定 | 第17-23页 |
(一) 暴力方法的认定 | 第18-21页 |
1、暴力指向的对象 | 第18-19页 |
2、暴力的程度 | 第19-21页 |
(二) 胁迫方法的认定 | 第21页 |
(三) 其他方法的认定 | 第21-23页 |
三、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 | 第23-25页 |
(一) “户”的范围的确定 | 第23-24页 |
(二) “入户”的目的应具有非法性,并且入户与抢劫之间须有牵连关系 | 第24-25页 |
四、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 | 第25-30页 |
(一) 转化型抢劫的条件 | 第25-28页 |
(二) 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是否适用刑法第269条之规定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五、抢劫罪的犯罪形态 | 第30-34页 |
(一) 抢劫罪的既遂、未遂形态 | 第30-31页 |
(二) 转化型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| 第31-32页 |
(三) 关于加重抢劫罪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六、抢劫罪与类似犯罪的界限 | 第34-40页 |
(一) 关于抢劫罪与抢夺罪的界限 | 第34-37页 |
1、抢劫罪与抢夺罪的一般区分 | 第34页 |
2、“飞车抢夺”行为的定性问题 | 第34-35页 |
3、关于携带凶器抢夺定性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(二) 关于抢劫罪与绑架罪的界限 | 第37-38页 |
(三) 关于抢劫罪与侵财型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表的论文 | 第43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