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方法 | 第8页 |
(二) 文献综述和研究的意义 | 第8-10页 |
一、案例及其反映的问题 | 第10-12页 |
(一) 案例 | 第10-11页 |
(二) 案例反映的问题 | 第11-12页 |
1、案例的分歧意见的本质 | 第11页 |
2、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 | 第11-12页 |
二、我国未遂犯之通说 | 第12-17页 |
(一) 我国未遂犯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(二) 未遂犯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(三) 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| 第14-15页 |
(四) 我国不能犯的性质定位 | 第15-17页 |
三、国外不能犯未遂概述 | 第17-24页 |
(一) 国外不能犯概述 | 第17-21页 |
1、英美法系国家 | 第17-18页 |
2、大陆法系国家 | 第18-21页 |
(二) 国外不能犯处罚的立法模式 | 第21-24页 |
四、我国刑法有关不能犯理论的再完善 | 第24-34页 |
(一) 我国刑法不能犯理论的弊端 | 第24-26页 |
1、刑法的谦抑性视角 | 第24-25页 |
2、人权保护的视角 | 第25-26页 |
(二) 我国刑法理论中不能犯的构建 | 第26-34页 |
1、关于刑法主、客观论 | 第26-28页 |
2、关于不能犯条件之判断 | 第28-30页 |
3、关于不能犯危险性之判断 | 第30-33页 |
4、我国不能犯立法的设想 | 第33-34页 |
五 案例分析 | 第34-38页 |
(一)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或者盗窃未遂 | 第34-35页 |
(二)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不能犯未遂 | 第35-36页 |
(三) 作者对行为人的行为性质的认定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