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地区交趾陶建筑装饰艺术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0页 |
| ·研究动机与目标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动机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范围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流程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流程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文物资产保护之相关法令汇整 | 第20-28页 |
| ·交趾陶建筑艺术相关论述 | 第20-23页 |
| ·大陆地区石湾陶论述 | 第20-21页 |
| ·台湾地区交趾陶论述 | 第21-22页 |
| ·综述小节 | 第22-23页 |
| ·文物资产保护之相关法令汇整 | 第23-26页 |
| ·大陆地区相关保护条文 | 第24页 |
| ·台湾地区相关保护条文 | 第24-25页 |
| ·国外法令相关保护条文 | 第25-26页 |
| ·层级分析法(AHP)研究之现况 | 第26-28页 |
| ·层级分析法简述(AHP) | 第26-27页 |
| ·层级分析法相关论述(AHP)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台湾交趾陶发展历史与演变 | 第28-38页 |
| ·交趾陶发展概述 | 第28-31页 |
| ·明清时期建筑装饰(1683-1895) | 第28-29页 |
| ·日据时期建筑装饰(1895-1945) | 第29-30页 |
| ·民国时期建筑装饰(1945-至今) | 第30-31页 |
| ·交趾陶制作艺术 | 第31-36页 |
| ·交趾陶釉材渊源 | 第31-33页 |
| ·交趾陶制作技法 | 第33-34页 |
| ·工匠传承体系与发展 | 第34-36页 |
| ·交趾陶功能转变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章 交趾陶建筑装饰与文化 | 第38-73页 |
| ·交趾陶装饰之风水、原则、运用 | 第38-45页 |
| ·交趾陶建筑装饰与风水 | 第38-40页 |
| ·交趾陶建筑装饰原则 | 第40-41页 |
| ·交趾陶建筑装饰运用 | 第41-45页 |
| ·交趾陶装饰形式 | 第45-49页 |
| ·交趾陶装饰题材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交趾陶装饰隐喻手法 | 第46-48页 |
| ·交趾陶装饰色彩应用 | 第48-49页 |
| ·交趾陶作品之运用 | 第49-73页 |
| ·交趾陶运用于传统寺庙 | 第49-60页 |
| ·交趾陶运用于传统民居 | 第60-66页 |
| ·交趾陶运用于书院建筑 | 第66-73页 |
| 第五章 建筑装饰应用于AHP问卷分析 | 第73-88页 |
| ·建筑装饰的应用 | 第73-74页 |
| ·层级分析法之运用 | 第74-78页 |
| ·层级分析法(AHP) | 第74-75页 |
| ·AHP之分析程序与步骤 | 第75-78页 |
| ·评估因子拟定与筛选 | 第78-80页 |
| ·评估原则 | 第78-79页 |
| ·评估因子拟定与筛选 | 第79-80页 |
| ·问卷设计与样本 | 第80-83页 |
| ·问卷设计样本范例 | 第80-83页 |
| ·信赖度与有效度 | 第83页 |
| ·归纳成果与讨论 | 第83-88页 |
| ·整体权重值分析 | 第83-85页 |
| ·适用度评估指标 | 第85页 |
| ·交趾陶比重评估 | 第85-8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8-90页 |
| ·结论 | 第88-89页 |
| ·建议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