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中文文摘 | 第6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·研究动机与目的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范围、方法与本文之论述程序 | 第14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范围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之论述程序 | 第16-17页 |
| ·前人对《红楼梦》中佛教思想的研究及成果 | 第17-22页 |
| 第2章 曹雪芹的家族史与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因缘及所体现的佛教思想 | 第22-48页 |
| ·曹雪芹的家族背景 | 第22-26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的问世 | 第26-32页 |
| ·佛教思想对曹雪芹的影响 | 第32-47页 |
| ·众生平等的观念 | 第33-37页 |
| ·从无常梦中醒悟 | 第37-43页 |
| ·在生活上领悟八苦的真谛 | 第43-4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3章 《红楼梦》中佛教思想的研究 | 第48-118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的净土宗的痕迹 | 第48-66页 |
| ·净土宗的理念 | 第49-58页 |
| ·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| 第49-55页 |
| ·念佛法门的层次区分 | 第55-58页 |
| ·民间宗教的行为 | 第58-66页 |
| ·巫术 | 第58-61页 |
| ·宗教禁忌 | 第61-63页 |
| ·祷告 | 第63-64页 |
| ·祭祀 | 第64-66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禅宗的痕迹 | 第66-87页 |
| ·“禅”的概念 | 第66-69页 |
| ·不二法门 | 第69-75页 |
| ·离相无住 | 第75-80页 |
| ·诗歌中的禅意 | 第80-87页 |
| ·简介《红楼梦》里诗中的禅意 | 第80-83页 |
| ·梅花诗中的禅意 | 第83-87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般若的痕迹—以《金刚经》为主 | 第87-100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慈悲的心态 | 第88-94页 |
| ·布施波罗蜜的精神 | 第88-91页 |
| ·忍辱波罗蜜的精神 | 第91-94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智慧的表现 | 第94-98页 |
| ·悲、智双运的表现 | 第98-100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因缘果报观的痕迹 | 第100-116页 |
| ·因缘果报观名义 | 第101-105页 |
| ·因缘果报观表现在无情与有情众生中 | 第105-116页 |
| ·因缘果报观表现在三世因缘中 | 第106-110页 |
| ·因缘果报观表现在现世因缘中 | 第110-116页 |
| ·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缘 | 第110-113页 |
| ·蒋玉菡与花袭人的汗巾缘 | 第113-114页 |
| ·王板儿与贾巧姐的佛手缘 | 第114-116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| 第4章 《红楼梦》中的宗教象征 | 第118-182页 |
| ·僧、道以仁慈心实现菩萨行普度众生 | 第118-137页 |
| ·仁与慈的观念 | 第118-125页 |
| ·在中国儒家与佛教的发展背景 | 第118-120页 |
| ·儒家的“仁”与佛教的“慈”的思想 | 第120-122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释、儒、道三家思想的运用 | 第122-125页 |
| ·出世、入世的精神矛盾与挣扎 | 第125-129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对菩萨的信仰 | 第129-137页 |
| ·随缘变现的应化身 | 第130-134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菩萨行的表现 | 第134-137页 |
| ·僧、道角色的形象 | 第137-162页 |
| ·中国古典小说中僧、道的形象 | 第138-143页 |
| ·在《西游记》中的形象 | 第138-140页 |
| ·在《说岳全传》中的形象 | 第140-141页 |
| ·在《济公全传》中的形象 | 第141-143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僧、道的形象所表现的观念 | 第143-162页 |
| ·“垢、净不二”的观念 | 第144-149页 |
| ·“色、空不二”的观念 | 第149-156页 |
| ·“真、假不二”的观念 | 第156-162页 |
| ·僧、道对《红楼梦》中人物的化度 | 第162-179页 |
| ·贾宝玉 | 第163-166页 |
| ·林黛玉 | 第166-169页 |
| ·薛宝钗 | 第169-171页 |
| ·甄士隐 | 第171-173页 |
| ·柳湘莲 | 第173-174页 |
| ·贾瑞 | 第174-175页 |
| ·贾雨村 | 第175-177页 |
| ·贾惜春 | 第177-179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79-182页 |
| 第5章 《红楼梦》中的佛教思想对年轻人教育的影响 | 第182-200页 |
| ·以佛教三学停止妄念 | 第184-190页 |
| ·以因果观念积累善根 | 第190-194页 |
| ·以慈悲心爱护自己与他人 | 第194-19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98-200页 |
| 第6章 结语 | 第200-202页 |
| 附录: 《红楼梦》在越南传播 | 第202-254页 |
| 1 《红楼梦》在越南的传译的背景 | 第202-205页 |
| 2 越南文人对《红楼梦》的研究及影响 | 第205-208页 |
| ·越南文人对《红楼梦》的研究 | 第205-207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对越南文人的影响 | 第207-208页 |
| 3 越南文人对《红楼梦》中词汇翻译之理解 | 第208-252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的佛学术语的翻译 | 第209-245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的歇后语的翻译 | 第245-247页 |
| ·《红楼梦》中的俗语的翻译 | 第247-25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52-2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54-26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64-265页 |
| 致谢 | 第265-267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267-2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