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个人信息独立保护问题研究
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个人信息基本问题 | 第11-20页 |
(一) 个人信息概述 | 第11-17页 |
1.个人信息概念的争论 | 第11-12页 |
2.个人信息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3.个人信息的特征 | 第13-15页 |
4.个人信息的分类 | 第15-17页 |
(二)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| 第17-20页 |
1."所有权客体说" | 第17页 |
2."隐私权客体说" | 第17-18页 |
3."人格权客体说" | 第18-20页 |
二、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模式考察 | 第20-27页 |
(一)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模式介绍 | 第20-24页 |
1.美国——分散式行业自律模式 | 第21-22页 |
2.欧盟——综合性立法规制模式 | 第22-23页 |
3.日本——折衷模式 | 第23-24页 |
(二)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模式评析 | 第24-27页 |
1.美国模式的评析 | 第24-25页 |
2.欧盟模式的评析 | 第25-26页 |
3.日本模式的评析 | 第26-27页 |
三、我国个人信息独立保护的必要性探讨 | 第27-32页 |
(一) 个人信息是一种具体的人格利益 | 第27-28页 |
(二) 信息主体的权利具有独特性 | 第28-30页 |
(三) 个人信息独立保护有现实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1.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时代个人权利得以保障的需要 | 第30页 |
2.个人信息保护是推进信息化进程的需要 | 第30-31页 |
3.个人信息保护有利于国际合作与竞争 | 第31页 |
4.个人信息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| 第31-32页 |
四、我国个人信息独立保护制度构建的思考 | 第32-43页 |
(一)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| 第32-36页 |
1.我国个人信息滥用的现状 | 第32-33页 |
2.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| 第33-36页 |
(二)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(三)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平衡视角 | 第37-39页 |
1.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利益之平衡 | 第37-38页 |
2.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流通之平衡 | 第38-39页 |
(四)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| 第39-43页 |
1.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| 第39-40页 |
2.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| 第40-41页 |
3.信息主体的权利 | 第41-42页 |
4.个人信息的跨境流通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