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治理模式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·小流域治理研究概述 | 第10-16页 |
·小流域的界定 | 第10页 |
·国外小流域治理研究简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小流域治理研究概述 | 第12-15页 |
·小流域治理的关键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雨水利用历史 | 第16-19页 |
·雨水集蓄利用的适用条件 | 第16页 |
·国外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历史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雨水集蓄利用发展进程 | 第17-18页 |
·丘陵山区小流域雨水集蓄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| 第18-19页 |
·选题的背景及必要性 | 第19-23页 |
1 3.1 扬州市丘陵山区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选题的背景 | 第20-21页 |
·选题的必要性 | 第21-23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扬州市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模型 | 第25-31页 |
·雨水集流系统物理模型 | 第25-30页 |
·雨水集流系统物理模型 | 第25页 |
·雨水储存系统物理模型 | 第25-27页 |
·供水及灌溉系统物理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物理模型 | 第28-30页 |
·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经济模型 | 第30-31页 |
3 扬州市丘陵山区五星冲小流域雨水集蓄利用研究 | 第31-57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31-32页 |
·流域概况 | 第31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31页 |
·土壤植被 | 第31-32页 |
·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 | 第32页 |
·社会经济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小流域行政区划 | 第32-33页 |
·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 | 第33页 |
·蓄水工程现状 | 第33页 |
·用水现状 | 第33-35页 |
·农业用水 | 第34页 |
·生态环境需水量 | 第34-35页 |
·存在主要问题 | 第35-37页 |
·小流域可集蓄水量潜力分析 | 第37-56页 |
·农业用水量计算 | 第37-38页 |
·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| 第38-40页 |
·降雨频率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产流分析计算 | 第41-46页 |
·概化网络图 | 第46-47页 |
·水量平衡计算 | 第47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4 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抗旱措施 | 第57-65页 |
·设计水平年的措施 | 第57-61页 |
·农业结构调整 | 第57-58页 |
·水源工程建设 | 第58-59页 |
·节水灌溉工程措施 | 第59-60页 |
·优化配置和节约水资源 | 第60-61页 |
·节水非工程措施 | 第61页 |
·特殊干旱年的措施 | 第61-64页 |
·建立健全抗旱信息系统 | 第61页 |
·建立健全抗旱减灾预案 | 第61-62页 |
·提高抗旱服务组织水平 | 第62页 |
·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| 第62-63页 |
·依法规范抗旱减灾行为 | 第63页 |
·推行旱灾救助保险制度 | 第63-64页 |
·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扬州市丘陵山区小流域生态建设 | 第65-82页 |
·生态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65-66页 |
·生态建设内容 | 第66页 |
·生态恢复区建设 | 第66-67页 |
·生态移民 | 第66页 |
·封山育林 | 第66-67页 |
·蓄水设施建设 | 第67页 |
·生物多样性的构建 | 第67页 |
·生态治理区建设 | 第67-72页 |
·土地整治 | 第68页 |
·村庄绿化 | 第68页 |
·生活垃圾、污水处理 | 第68页 |
·矿山石场水土治理 | 第68-69页 |
·废弃秸秆处理 | 第69-70页 |
·工业污染防治 | 第70页 |
·农业污染防治 | 第70-71页 |
·发展茶果林等经济作物 | 第71-72页 |
·建立高效粮食生产基地 | 第72页 |
·生态保护区建设 | 第72-81页 |
·生态河道 | 第72-74页 |
·生态塘堰 | 第74-75页 |
·生态水库 | 第75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·结论 | 第82页 |
·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·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8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