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2页 |
| 目次 | 第12-15页 |
| 1 绪论 | 第15-31页 |
| ·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5-2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5-1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8-25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6-27页 |
| ·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| 第27-28页 |
| ·可行性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29页 |
| ·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安排 | 第29-31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6页 |
| ·柱样的采集和保存 | 第31-32页 |
| ·~(210)Pb年代测定 | 第32页 |
| ·含水率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粒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金属元素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总有机碳(TOC)、总氮(TN)测定及其沉积通量的计算 | 第34页 |
| ·生物硅(BSi)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稳定碳、氮同位素分析(δ~(13) C_(org)、δ~(15)N) | 第35页 |
| ·底栖有孔虫的鉴定 | 第35页 |
| ·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5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3 柱样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所在区域的概况 | 第36-53页 |
| ·沉积物柱样的描述 | 第36-37页 |
| ·~(210)Pb年代测定结果 | 第37-40页 |
| ·缺氧区柱样含水率 | 第40-41页 |
| ·粒度分析结果 | 第41-47页 |
| ·底栖有孔虫鉴定的实验结果 | 第47页 |
| ·柱样沉积物采样点底质及水体环境特征 | 第47-5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4 生源要素、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和缺氧的反演 | 第53-75页 |
| ·有机碳稳定同位素(δ~(13) C_(org))的分布 | 第55-57页 |
| ·总有机碳(TOC),总氮(TN)和生物硅(BSi) | 第57-61页 |
| ·TOC%、TN%和BSi% | 第57-60页 |
| ·缺氧区柱样TOC、TN和BSi的沉积通量 | 第60-61页 |
| ·缺氧区柱样生源要素沉积通量与富营养化 | 第61-62页 |
| ·δ~(13) C_(org)和有机物源 | 第62-65页 |
| ·人类活动和富营养化 | 第65-67页 |
| ·缺氧区柱样氮同位素(δ~(15)N)与物源 | 第67-68页 |
| ·C/N与沉积物来源 | 第68-70页 |
| ·与世界其它缺氧河口的比较 | 第70-73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5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对百年沉积环境演变的指示 | 第75-95页 |
| ·元素含量与沉积物来源 | 第76-77页 |
| ·元素分布特征 | 第77-82页 |
| ·常量元素分布特征 | 第77-79页 |
| ·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| 第79-82页 |
| ·元素分布与粒度的相关性 | 第82-88页 |
| ·亲生物元素的富集 | 第88-89页 |
| ·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 | 第89-93页 |
| ·Mo、Cd、As和U的分布与沉积环境 | 第89-91页 |
| ·Mn、V的分布与沉积环境 | 第91-93页 |
| ·RSE分布、底层水体缺氧与人类活动 | 第93-94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6 缺氧区内外沉积物中矿物分布特征 | 第95-103页 |
| ·缺氧区内外柱样沉积物的矿物组成 | 第96-98页 |
| ·缺氧区内外矿物分布特征 | 第98-10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| 7 结论 | 第103-106页 |
| ·主要成果及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| ·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8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18-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