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25页 |
| 一、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| 第10-22页 |
| 二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| 第22-24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|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基本问题 | 第25-51页 |
| 一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本质 | 第25-29页 |
| 二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内涵 | 第29-33页 |
| 三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理论前提 | 第33-44页 |
| 四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客观依据 | 第44-51页 |
|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主体 | 第51-68页 |
| 一、主体与早期探索主体问题的提出 | 第51-52页 |
| 二、早期探索主体的形成历程回顾 | 第52-64页 |
| 三、毛泽东成为主体核心的根源分析 | 第64-68页 |
|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程及主要成果 | 第68-106页 |
| 一、建党及大革命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和运用 | 第68-85页 |
| 二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初步结合 | 第85-94页 |
| 三、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严重冲击 | 第94-100页 |
| 四、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转折 | 第100-106页 |
|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意义 | 第106-120页 |
| 一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地位 | 第106-109页 |
| 二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价值意义 | 第109-112页 |
| 三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局限 | 第112-120页 |
|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经验总结 | 第120-132页 |
| 一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,实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| 第120-125页 |
| 二、深刻认识国内外实际,实现当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 | 第125-129页 |
| 三、善于总结经验和理论创新,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| 第129-132页 |
| 结语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| 第132-1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7-144页 |
| 后记 | 第144-146页 |
|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