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9-29页 |
| ·众说纷纭话心灵 | 第9-16页 |
| ·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目标 | 第22-29页 |
| 第2章 “自我”心灵的研究视角探源 | 第29-53页 |
| ·自我和第一人称权威的观点 | 第31-42页 |
| ·塞尔的“自我”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戴维森论语言和心灵解释的第一人称权威 | 第34-36页 |
| ·维特根斯坦及其学生关于自我心灵的论述 | 第36-38页 |
| ·其他哲学家对自我的论述 | 第38-42页 |
| ·第三人称的客观性观点 | 第42-48页 |
| ·自我心灵认知的不同视角的相互影响 | 第48-53页 |
| 第3章 内在主义的代表及其主张 | 第53-67页 |
| ·从“笛卡尔的神话”说起 | 第54-58页 |
| ·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假说 | 第58-61页 |
| ·个体主义关于感质经验主义的论证 | 第61-67页 |
| 第4章 外在主义的代表及其主张 | 第67-89页 |
| ·自然种类的外在主义 | 第69-76页 |
| ·普特南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批判 | 第69-71页 |
| ·普特南的对意义内在论的分析 | 第71-72页 |
| ·普特南关于意义外在论的论证 | 第72-76页 |
| ·单体的外在主义和社会的外在主义 | 第76-81页 |
| ·单体的外在主义 | 第76页 |
| ·社会的外在主义 | 第76-80页 |
| ·关于普特南和伯奇语言意义外在主义的简评 | 第80-81页 |
| ·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对自我和他心探究的贡献 | 第81-89页 |
| 第5章 心灵、语言和意义的密切关系 | 第89-107页 |
| ·心灵和语言 | 第90-97页 |
| ·心灵和意义 | 第97-100页 |
| ·心灵、语言和主体间性 | 第100-107页 |
| 第6章 探究他人心灵的可能性和范式 | 第107-151页 |
| ·中国古代对他人心灵探究的一些成就 | 第109-112页 |
| ·西方关于他心问题的怀疑论论证 | 第112-115页 |
| ·西方哲学对他人心灵探究的成果 | 第115-146页 |
| ·以类比推理为主的逻辑分析方法及引起的质疑 | 第117-121页 |
| ·逻辑的行为主义法 | 第121-129页 |
| ·认识他人心灵的物理主义解释策略 | 第129-140页 |
| ·心灵模拟说的论证 | 第140-146页 |
| ·自我和他心问题的可能世界思考 | 第146-151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151-1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5-163页 |
| 后记 | 第163-165页 |
|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简介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