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候性(抗渗、抗冻性及碱集料反应等) | 第12-13页 |
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荷性能(抗冲击、抗磨耗等性能)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原材料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| 第16-25页 |
·水泥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16-19页 |
·水泥的矿物组成和细度 | 第16-17页 |
·水泥的品种 | 第17页 |
·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水泥技术指标 | 第17-19页 |
·集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19-21页 |
·粗集料对耐久性能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细集料对耐久性能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满足耐久性要求的集料技术指标 | 第20-21页 |
·掺和料和外加物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硅灰、粉煤灰对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橡胶类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22页 |
·聚合物对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水和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基于耐候性的耐久性评价指标研究 | 第25-43页 |
·抗冻性 | 第25-28页 |
·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机理 | 第25-26页 |
·抗冻性试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路用混凝土抗冻性的指标 | 第27-28页 |
·抗渗性 | 第28-32页 |
·水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机理研究 | 第28页 |
·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与扩散 | 第28-29页 |
·抗渗性试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抗渗性评价指标 | 第31-32页 |
·抗盐碱腐蚀 | 第32-36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硫酸盐侵蚀 | 第32-34页 |
·碱骨料反应 | 第34-35页 |
·路用混凝土抗盐碱腐蚀指标 | 第35-36页 |
·耐收缩 | 第36-38页 |
·混凝土收缩机理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水泥混凝土收缩指标 | 第38页 |
·抗开裂 | 第38-41页 |
·平板试验 | 第38-40页 |
·圆环试验 | 第40页 |
·抗裂性能的评价指标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基于耐荷性的耐久性评价指标研究 | 第43-49页 |
·抗冲击 | 第43-46页 |
·抗冲击试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抗冲击指标 | 第45-46页 |
·耐磨性 | 第46-47页 |
·耐磨性试验方法 | 第47页 |
·耐磨性指标 | 第47页 |
·抗疲劳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路用混凝土耐久性环境划分 | 第49-57页 |
·我国公路的自然区划 | 第49-51页 |
·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| 第49-50页 |
·二、三级区划 | 第50-51页 |
·环境作用的等级划分 | 第51-54页 |
·工程结构环境作用的分类 | 第51页 |
·混凝土结构环境作用等级的划分 | 第51-54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 | 第54-56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耐久性环境划分 | 第56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路用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价体系研究 | 第57-72页 |
·混凝土耐久性指数 | 第57-59页 |
·基于公路自然区划下的路用混凝土耐久性指标权重研究 | 第59-64页 |
·多年冻土区 | 第60-61页 |
·季节冻土区 | 第61-63页 |
·全年不冻区 | 第63-64页 |
·基于公路自然区划下的路用混凝土耐久性指数研究 | 第64-69页 |
·路用混凝土各耐久性指标的相对取值 | 第64页 |
·各交通等级路用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数研究 | 第64-69页 |
·耐久性的丧失模型与评价流程 | 第69-71页 |
·混凝土耐久性丧失的整体模型 | 第69-70页 |
·路用混凝土耐久性指标评价流程 | 第70-71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路用混凝土耐久性评价的新指标 | 第72-80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脆性行为研究 | 第72-77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脆性评价指标 | 第73-77页 |
·路用混凝土的断裂行为研究 | 第77-79页 |
·混凝土的断裂韧性 | 第78页 |
·断裂韧性的测试方法 | 第78-79页 |
·断裂韧性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的意义 | 第79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79-80页 |
结论及展望 | 第80-83页 |
一、主要结论 | 第80-82页 |
二、进一步研究及建议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