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损表面形貌的分形表征及其随磨损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
| 致谢 | 第3-4页 |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变量注释表 | 第19-21页 |
| 1 绪论 | 第21-37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、意义及来源 | 第21-22页 |
| 1.2 磨损表面表征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| 1.3 表面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6-30页 |
| 1.4 磨损表面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| 第30-34页 |
| 1.5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| 1.6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35-37页 |
| 2 表面形貌分形维数三维均方根算法的提出 | 第37-60页 |
| 2.1 引言 | 第37页 |
| 2.2 传统表面形貌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2.3 三维均方根法的提出 | 第39-43页 |
| 2.4 对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分形表面的计算效果 | 第43-53页 |
| 2.5 对灰度图的计算效果 | 第53-57页 |
| 2.6 计算精度的分析与讨论 | 第57-58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3 磨损过程中表面三维形貌分形表征研究 | 第60-8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60页 |
| 3.2 摩擦磨损试验 | 第60-67页 |
| 3.3 摩擦副初始表面形貌一致性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3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1-83页 |
| 3.5 摩擦副表面三维形貌的分形研究 | 第83-8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| 4 磨损过程中表面二维轮廓分形表征研究 | 第88-109页 |
| 4.1 引言 | 第88页 |
| 4.2 复位测量装置的设计 | 第88-90页 |
| 4.3 复位测量磨损试验 | 第90-92页 |
| 4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2-103页 |
| 4.5 表面轮廓的分形表征 | 第103-108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5 磨损过程中表面形貌多重分形变化规律研究 | 第109-127页 |
| 5.1 引言 | 第109页 |
| 5.2 磨损表面形貌多重分形谱计算方法 | 第109-113页 |
| 5.3 表面轮廓的多重分形变化规律 | 第113-116页 |
| 5.4 表面三维形貌的多重分形变化规律 | 第116-125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| 6 磨损表面轮廓的递归变化规律研究 | 第127-142页 |
| 6.1 引言 | 第127页 |
| 6.2 轮廓递归图的定义和生成方法 | 第127-130页 |
| 6.3 磨损表面轮廓递归模式转变规律 | 第130-136页 |
| 6.4 磨损表面轮廓的定量递归分析 | 第136-140页 |
| 6.5 本章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| 7 表面磨损状态非线性识别研究 | 第142-152页 |
| 7.1 引言 | 第142页 |
| 7.2 非线性表征参数的关系 | 第142-145页 |
| 7.3 表面非线性状态变化 | 第145-148页 |
| 7.4 表面磨损状态的非线性识别 | 第148-150页 |
| 7.5 本章小结 | 第150-152页 |
| 8 全文总结 | 第152-157页 |
| 8.1 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| 第152-154页 |
| 8.2 创新点 | 第154-155页 |
| 8.3 展望 | 第155-1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7-169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69-172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