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的优点 | 第11-12页 |
·钢筋混凝土铰接排架结构的优缺点 | 第11页 |
·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优缺点 | 第11-12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的优缺点 | 第12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 | 第12-14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·主要工作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有限元概述及ANSYS简介 | 第17-24页 |
·有限元概述 | 第17-20页 |
·ANSYS简介 | 第20-24页 |
第3章 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在ANSYS中的实现 | 第24-38页 |
·单元类型选择 | 第24-27页 |
·SOLID65单元 | 第24-25页 |
·BEAM189单元 | 第25-26页 |
·LINK8单元 | 第26页 |
·COMBIN14单元 | 第26-27页 |
·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模型 | 第27-30页 |
·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| 第28-29页 |
·钢材的本构模型 | 第29-30页 |
·ANSYS中钢筋混凝土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2页 |
·建模过程中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32-35页 |
·梁柱刚接节点和铰接节点在ANSYS中的实现 | 第32-33页 |
·边界条件的设置及荷载的施加 | 第33-34页 |
·网格划分 | 第34页 |
·求解设置 | 第34-35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有限元模型概况 | 第35-38页 |
第4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 | 第38-63页 |
·荷载选取 | 第38-44页 |
·荷载组合 | 第38-39页 |
·荷载种类 | 第39-42页 |
·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分析时所用荷载组合 | 第42-43页 |
·本文算例中的等效线荷载 | 第43-44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弯矩 | 第44-46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节点处的水平推力 | 第46-48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应力分布 | 第48-50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位移 | 第50-52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的应力及变形 | 第52-55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变形 | 第55-57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应力 | 第57-59页 |
·竖向荷载作用下与PKPM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59-63页 |
·H型钢斜梁绝对最大弯矩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·梁柱节点处水平推力的比较 | 第60-61页 |
·H型钢斜梁最大位移的比较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 | 第63-81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弯矩 | 第63-65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节点处的水平推力 | 第65-67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应力分布 | 第67-68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位移 | 第68-71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的应力及变形 | 第71-72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变形 | 第72-75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应力 | 第75-76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与PKPM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76-81页 |
·H型钢斜梁绝对最大弯矩的比较 | 第77-78页 |
·梁柱节点处水平推力的比较 | 第78页 |
·H型钢斜梁最大位移的比较 | 第78-81页 |
第6章 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-H型钢斜梁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 | 第81-97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弯矩 | 第81-82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节点处的水平推力 | 第82-84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应力 | 第84-85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H型钢斜梁的位移 | 第85-87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的应力及变形 | 第87-88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变形 | 第88-91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柱的应力 | 第91-93页 |
·竖向+水平荷载作用下与PKPM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93-97页 |
·H型钢斜梁绝对最大弯矩的比较 | 第93-94页 |
·梁柱节点处水平推力的比较 | 第94-95页 |
·H型钢斜梁最大位移的比较 | 第95-9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7-98页 |
·展望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