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水石油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--以保定某炼油厂为例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6-13页 |
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6-7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7-9页 |
·地下水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的发展 | 第7-9页 |
·石油的数值模拟研究动态 | 第9页 |
·地下水石油烃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·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 | 第10-13页 |
·地下水模拟系统(GMS)简介 | 第10-11页 |
·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基本步骤 | 第11页 |
·模型求解的主要数值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含水层抽水试验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求解 | 第13-34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区地理位置 | 第13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13页 |
·地貌特征 | 第13页 |
·工作区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含水层抽水试验 | 第14-18页 |
·抽水试验类型及场地布置 | 第14-17页 |
·抽水试验观测要求 | 第17-18页 |
·抽水试验前准备工作 | 第18页 |
·抽水试验 | 第18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探讨 | 第18-34页 |
·Theis配线法 | 第18-24页 |
·Cooper-Jacob直线图解法 | 第24-28页 |
·恢复水位法 | 第28-32页 |
·小结及建议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含水层弥散试验及弥散度的求解 | 第34-39页 |
·地下水油类污染状况 | 第34页 |
·示踪剂的选择及测试设备 | 第34页 |
·示踪剂的选择及投放方式 | 第34页 |
·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 | 第34页 |
·野外弥散试验 | 第34-36页 |
·试验场区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弥散试验执行前准备工作 | 第35页 |
·弥散试验 | 第35-36页 |
·弥散系数的计算 | 第36-38页 |
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| 第39-56页 |
·研究区概念模型 | 第39页 |
·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| 第39-41页 |
·研究区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拟 | 第41-46页 |
·初始条件的输入 | 第41页 |
·边界条件的输入 | 第41页 |
·水文地质参数 | 第41-46页 |
·源汇项处理 | 第46页 |
·时间的离散 | 第46页 |
·空间的离散 | 第46页 |
·模型的校正和验证 | 第46-53页 |
·水均衡分析 | 第53-55页 |
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模型 | 第56-62页 |
·模块化的三维运移模型(MT3DMS) | 第56-57页 |
·MT3DMS的基本方程 | 第56-57页 |
·MT3DMS的结构组成 | 第57页 |
·研究区水质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·水质模型的校正和验证 | 第58页 |
小结 | 第58-62页 |
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变化预测 | 第62-78页 |
·五年预测 | 第62-66页 |
·降水量增加情况下的预测 | 第66页 |
·抽水情况下的预测 | 第66-73页 |
·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下的预测 | 第73页 |
·研究区内修复石油烃污染的方法 | 第73-77页 |
·研究区天然净化能力存在的证据 | 第73页 |
·采用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| 第73-77页 |
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