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理学论文

芦苇生长模型及其可视化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7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·虚拟现实技术、虚拟植物及其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·虚拟现实技术第10页
     ·虚拟植物及其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·虚拟植物的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状况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目标第16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 植物生长建模理论第17-27页
   ·植物生长建模的分类第17-20页
     ·根据植物体规模方式分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根据模型功能分类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根据建模方法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根据模型应用背景分类第20页
   ·主要的植物建模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  ·分形(fractal)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·L系统第22-23页
     ·随机过程第23-24页
   ·植物建模算法比较第24-2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三章 芦苇茎叶形态发生模拟模型的研究第27-50页
   ·引言第27-28页
   ·试验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试验区概况第28页
     ·采样与数据观测第28-29页
   ·芦苇形态发生模型第29-49页
     ·茎的形成机理及芦苇茎形态结构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·芦苇茎的生长模型的建立第30-44页
     ·叶片生长动态模型第44-4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四章 基于双尺度自动机的虚拟芦苇模拟模型第50-55页
   ·引言第50页
   ·双尺度自动机理论第50-51页
     ·若干定义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基于双尺度自动机模型的植物拓扑结构模拟第51页
   ·基于双尺度自动机模型的芦苇拓扑结构第51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 芦苇生长模拟的可视化软件设计及开发第55-64页
   ·软件的关键技术第55-56页
     ·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第55页
     ·基于模型—文档—视图的系统构建第55-56页
   ·软件开发环境第56页
   ·系统实现目标第56-57页
   ·系统设计第57-63页
     ·茎的可视化第58-60页
     ·叶的可视化第60-62页
     ·植株生长的可视化第62-6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第六章 结论和展望第64-65页
   ·研究工作总结第64页
   ·进一步的工作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教学的16位微处理器的FPGA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Ⅰ-Ⅱ型裂纹的弹塑性分析及断裂失效概率计算